“AI+学科德育”双擎驱动,英语课堂讲好中国发明故事——第27期“启航工程”学员成长交流展示活动

发布时间:2025-10-23 | 来源:教师发展与教育科研中心 | 浏览次数:159

为助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积极探索“AI+学科德育”的创新教学路径,2025年10月20日,北京市第二十中学教育集团开展第27期“启航工程”学员成长交流展示活动暨以“AI+学科德育”为主题的校级研究课。本次活动由李久省副校长主持,张梦晨老师执教了《Chinese Inventions》的研究课。董红军校长、冯彦国主任,以及全体“启航工程”学员参加了本次活动。活动聚焦英语学科,以“中国发明”为载体,实现了语言教学与德育渗透的深度融合,为参会教师呈现了一堂融学科素养与文化自信于一体的精彩课堂。

研究课上,张梦晨老师带领初三学生以“中国发明”为锚点,构建“AI+学科德育”教学新样态,以英语文本An Accidental Invention为核心,巧妙设计“成长卡”任务,串联起“茶的发明、记录与传播”三大维度,同时拓展雨伞、筷子等中国发明,在语言学习中厚植文化认同。

最具亮点的是“成长卡”设计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课堂所学,根据以AI撰写的贯通古今的中国发明的阅读补充文本,自主设计支付宝、雨伞、筷子等中国发明的“成长卡”,从发明时间、发明者、传播路径等维度进行英语表达创作。课堂结尾,张老师利用AI技术展示孙家栋院士的寄语,将中国发明的时代价值扩展至全球贡献的维度,培养了学生们宏伟的志向,实现了学科德育的自然升华。

在课后评课交流中,参与活动的教师们从教学理念、环节设计、技术融合等多维度展开深入研讨,对本节课给予高度评价。初三英语教研室刘晓唯副主任在指出以学校“成长卡”和脊梁人物为学习情境,驱动学生学习,且学习层次清晰,环节完整规范。同时也指出不足,如学生语言掌握与深入探讨精神的匹配度在单元首课可后续渗透,还有学生活动分工,像文章分段复述、成长卡设计的程序需更具体。

李久省副校长在评课环节中提到,青年教师最大的优势就是学习能力强,学习速度快,应该把握住这一优势,利用AI技术赋能教学。

最后董红军校长做总结讲话,董校长在总结时结合了自己使用AI的经验,专业且精准地评价本次研究课为“文化立意、语言落地、技术赋能”的优质阅读课,从语言学习和思维发展的多维度为教师未来如何实现课程融合提供了思路。

此次活动不仅是“启航工程”学员的成长展示,更是北京市第二十中学在“AI+学科德育”领域的一次有益探索。未来,学校将继续助力教师在学科融合与技术创新的浪潮中,打造更具温度、深度与广度的育人课堂。

 


撰稿:钱艺珂

审稿:冯彦国

摄像:翟林峰

编辑:程磊,邢小晨

审核:吴刚,檀玉婷

总编:孙玉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