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助力 四校共研共享——北京市第二十中学教育集团开展第58次人工智能促进联合教研提质行动

发布时间:2025-10-01 | 来源:教师发展与教育科研中心 | 浏览次数:178

2025年9月26日上午,北京市第二十中学教育集团开展了第58次“人工智能促进联合教研提质行动”暨初中语文教研室的第8次联合教研活动。本次联合教研活动是由学校统一规划、系统设计的教育集团的四个校区间的联合教研活动,本次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在四个校区同步进行,主题为:“人工智能赋能语文教学提升教学质量”。活动由聂桂秋副主任主持,语文教研室于晓磊副主任具体实施,李浴振副校长、李久省副校长、冀甜副主任、北京市第二十中学小营校区、永泰校区、新都校区、清河校区的全体初中部语文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还通过线上方式,邀请了新惠三中、北房中学的全体初中语文教师共同参加,形成了跨校联动的热烈氛围。


活动开始,语文教研室副主任于晓磊老师就人工智能对学习方式变革、教学方式变革等介绍了本次联合教研活动教研的内容、目标和活动流程,组织四校区的老师们开展联合教研活动。


永泰校区的张迪、张素伟老师做了题为《基于跨单元重构的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实践探索》的发言。该实践以辛弃疾《南乡子》《破阵子》《太常引》三首词作为切入点,融合地理、历史、道法等学科视角,借助豆包AI生成词人青年、中年、老年不同人生阶段的形象,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时代背景与创作心境,并于后续组织创意写作活动,将人工智能沉浸于课堂,内化为教师教学发展的方向,有效实现跨学科融通与语文素养的综合提升。


清河中学黄俊婷老师以《人工智能辅助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实践探索》为题进行发言,围绕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系统展示了AI技术在古诗文教学中的融合路径。她从三个维度展开实践:在“教”的层面,借助AI实现诗意可视化,增强情境融合,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诗歌情感;在“学”的层面,以AI工具促进文本深度解读,引导学生在技术支持下开展思辨与探究;在“评”的层面,坚持以语文素养为核心,利用AI实现过程性评价,推动“教—学—评”一致性有效落地。该案例为传统古诗文教学注入了新思路,体现了人工智能在优化课堂结构、提升教学实效方面的重要价值。


小营校区的王尚坤、李楠、赵乾老师做了题为《AI赋能,破局而立——初中语文写作与古诗文教学痛点的创新破解路径》的交流分享。在写作教学中,他们以AI为"镜",通过"图文一致率"可视化检验学生描写的精准度,有效破解"言之无物"的难题;在古诗文教学中,以《破阵子》"霹雳弦惊"为例,运用AI绘字解析和情境生成,将抽象意境转化为可感内容,化解了字形记忆与意象理解的割裂困境。系列实践推动教学实现三大转变:从教师单向讲授到师生AI多元互动,从经验教学到数据驱动,从隐性思维到可视化路径。古文赏析题得分率由58%显著提升至79%,教学成效持续稳定,彰显了AI作为"转化器"为传统语文课堂注入的创新活力。


   新都校区的杨柳青老师做了主题为《聚焦AI,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主题发言。她现场演示了基于仿古卷轴界面设计的古诗文随机抽查系统,通过随机抽取学生与诗句的方式,实现高效互动的课堂背诵检测,极大提升了课堂参与感与文化氛围。杨老师还分享了“角色+任务+限制”的精准指令设计模板,强调AI生成内容需经过文化价值过滤与学段适配调整,并结合数据分析为学生建立个性化学习路径。她指出,AI能有效解决“精准诊断难、资源整合慢、个性指导缺”三大教学痛点,但技术终为育人服务,教师的人文引领始终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温度。         

教研中与会教师们展开热烈讨论,分享心得体会,认为次教研活动收获良多。聂桂秋副主任在活动最后进行了精彩点评,我们要关注技术与教育的融合,确保技术真正服务于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人工智能和语文教学的结合,值得我们用整个教学生涯去学习和践行,上纯粹扎实的语文课,做智能有道的语文人,开展具有“语文味儿”的语文课。

最后,李浴振副校长进行了会后点评,充分肯定本次联合教研,认为本次研讨理论学习充分,案例分享丰富,还探讨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问题。老师们在专业发展和教学提升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收获。活动还引发了对人工智能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应用的思考,教研氛围浓厚,成果丰硕。冀甜主任也充分肯定了本次活动,希望大家继续探索,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初衷。同时希望老师们提升自身内功,打造舒适的学习环境,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撰稿:赵乾

编辑:程磊,邢晓晨

审核:吴刚,檀玉婷

总编:孙玉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