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故居河南兰考学习心得体会(张江雁)

发布时间:2015-01-09 | 来源: | 浏览次数:395249

焦裕禄,是我一生敬仰的英名。中学课文《鞠躬尽瘁》让人终生难忘,新华社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让人心灵震撼,电影电视《焦裕禄》让人泪水长流……曾经无数次设想,有朝一日能去兰考,当场感受焦裕禄、学习焦裕禄、祭拜焦裕禄、缅怀焦裕禄,那该多好啊!

2015年元旦,我们二十中学全校各党支部老师在张书记、陈校长的带领下来到了焦裕禄故居河南兰考县,进行了考查,感谢学校,感谢组织上帮我圆了这个梦。通过参观焦裕禄同志纪念馆、黄河故道东坝头以及聆听焦裕禄在兰考的主题报告,近距离感受焦裕禄同志生平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感触很多,深受教育。特别是在看到问及兰考人民为什么如此怀念焦裕禄时,老人一句“因为焦裕禄书记对人民好”的回答令我思索万千。对人民好,就是要有焦裕禄书记那样“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意识, 多谋为民之策,多行便民之举,多办利民之事。 ……此时此刻,我不禁想起了诗人臧克家的名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人民把他摔垮;有的人给人民作牛马,人民永远记住他。此时此刻,我们不能不深刻反思:我和焦裕禄差距有多大?!

为什么对人民好?对一个国家而言,“民”是根本,“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只有对人民好,才能政通人和、长治久安;对一名共产党员而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根本宗旨,只有对人民好,才能切实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如何做到对人民好?我认为,一是要心中装着人民。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大力实施党员“党性党风锤炼行动”和公职人员“职业素养建设行动”,使党员干部真正搞清楚“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二是要把人民当作亲人。切实转变作风,经常深入群众中,了解他们“柴米油盐”的烦恼、“衣食住行”的困难和“酸甜苦辣”的倾诉,从群众最关心的环境卫生、社会治安等细节入手,扎实开展好“靓丽南明提升工程”和“平安南明提升工程”,让群众出行更舒心,居住更安心,生活更幸福。三是要把人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多做利长远、打基础的工作,多干为民、利民、惠民的实事和好事,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

作为一名新教师,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发扬焦裕禄精神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呢?

首先,教育是人民的教育,教育者要心系人民,也可为“亲民爱民”吧。 我们的教育是为人民的教育,教育一定要让人们满意。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建设者和管理者。是为了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更加适用环境,在生存竞争中取得优势,我们的教师就是教育事业的忠实实践者和具体执行者。作为教师,首先就要有热爱祖国和人民,热爱教书育人的神圣事业的决心,也要有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实际行动。在此意义上,可以说,爱国守法就是为人师者的起码要求,是师德修养的基础。

其次,作为教育者在如今的教育改革的大潮之下,也应发扬“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的精神。课改之初,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困惑是难免的,但我们只要发扬焦裕禄的这种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还有什么困难和困惑不能解决的呢?经过一短时间的摸索,我发现,我们仍旧流于形式,教师们的工作热情随着课改中碰到的种种困难而显得自信心不足,学生也渐渐失去初始阶段的新奇感,各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尚未完善,教师们的横向交流也是零星而松散的。学生乐学的氛围尚未形成。带着种种问题我们就应该知难而上,深入的研究,制订定切实可行的办法,把我们的课改义无反顾的推向深入。

最后,作为教育者我们还应该发扬焦裕禄的这种“无私奉献” 的精神。教育需要奉献,管理需要不断不创新。我们常说:“一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工作是辛苦的,教师每天都进行着大量平凡琐碎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但是,我们应该立足现今,着眼未来,以苦为乐,甘于寂寞,勤勤恳恳。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是燃烧蜡烛……教师的工作就是奉献,让我们牢记学无止境,为人师表,让我们用行动去播撒爱,让我们用爱去培育心灵,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在教育教学的工作实践中,用高标准的师德观念规范自身的行为,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我们平凡的岗位上,发挥出不平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