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助力 三校共研共享——初中语文教研室顺利开展四校联合教研活动

发布时间:2025-06-16 | 来源: | 浏览次数:1266

2025年6月13日下午,北京市第二十中学教育集团开展了第56次“人工智能促进联合教研提质行动”暨初中语文教研室四校区联合教研活动。本次联合教研活动是由学校统一规划、系统设计的学校教育集团四校区间的联合教研活动,活动主题为 “人工智能下学习方式变革的实践与研究”。

本次活动由初中语文教研室副主任于晓磊老师主持,小营校区、新都校区、永泰校区、清河中学的全体初中语文教师以及怀柔区北房中学的教师团队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共研共享,教师发展与教育科研中心冯彦国主任、聂桂秋副主任全程参与了此次活动。 

活动开始,语文教研室副主任于晓磊老师就人工智能对学习方式变革、教学方式变革等介绍了本次联合教研活动教研的内容、目标和活动流程,组织四校区的老师们开展联合教研活动。

 

新都校区的庞方兵老师做了题为《新旧教材之变与人工智能教学的融合路径》的发言。在新修统编教材的变化方面,庞老师就课文内容调整、“活动·探究”单元的增加、新设“阅读综合实践”栏目、导语内容的完善、课后练习的微调、整本书阅读的调整、写作等角度进行案例解读。在教学的融合路径中,庞老师从人工智能与教师备课、写作、古诗词鉴赏、整本书阅读等角度融合进行详尽解读。庞老师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设画面意境,为学生提供写作支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图画,在诗歌中品析画面,将人工智能沉浸于课堂,内化为教师教学发展的方向。

 

清河中学的黄俊婷老师做了题为《AI赋能语文案例分享》的发言。黄老师从技术背景概述、案例总结与分享、未来的展望与运用等角度展开论述。在一节古诗词教学课堂片段展示中,我们看到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解读图片内容,启发学生解读思路,扣准原文与图片的关联性。增强学生对诗文的内容把握的同时,更通过形象生动的图片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心理。 

   永泰校区语文教师张迪老师做了主题为《AI赋能教研:构建循证导向的“四力模式”实践路径》主题发言。张老师首先就智能设计力——教研协同下的“资源共创”展开解读。进而从课堂洞察力——数据驱动的“教研闭环”进行论述。最后在教学评价力、跨学科的技术聚合、教研室的技术使用发展展望等角度为老师们进行了详尽分享。张老师的分享内容依托语文组,立足学校平台,构建如“AI+人工”作文批改系统,给学生提供个性化修改建议。精准个性化辅导帮助学生在写作手法上更丰富多样。在分享的最后,张老师仍不忘引发同仁们的思考:教师在人工智能时代下依旧发挥着重要作用。 

小营校区刘卫华老师做了题为《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人工智能赋能初中语文教学语文味的思考和实践》的交流分享。刘老师从人工智能背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入手,着重对人工智能赋能下“语文味”对体现与实践、人工智能与初中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策略等方面展开论述。在《诗经》教学中,同学们利用人工智能与闻一多智能体“对话”。智能体人物的引用,激发了学生学习《诗经》的热情,也更易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了解闻一多对《诗经》的学术见解,拓宽了学生古诗文学习的思路、眼界。

         

教研中与会教师们展开热烈讨论,分享心得体会,认为次教研活动收获良多。聂桂秋副主任在活动最后进行了精彩点评,认为我们要关注技术与教育的融合,确保技术真正服务于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人工智能和语文教学的结合,值得我们用整个教学生涯去学习和践行,上纯粹扎实的语文课,做智能有道的语文人,开展具有“语文味儿”的语文课。

最后,冯彦国主任进行了会后点评。冯主任充分肯定本次联合教研认为本次研讨理论学习充分,案例分享丰富,还探讨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问题。老师们在专业发展和教学提升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收获。活动还引发了对人工智能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应用的思考,教研氛围浓厚,成果丰硕。聂桂秋副主任也充分肯定了本次活动,希望大家继续探索,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初衷。同时希望老师们提升自身内功,打造舒适的学习环境,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撰稿:王尚坤

编辑:程磊,邢小晨

审核:吴刚,檀玉婷

总编:孙玉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