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说】种下一粒向阳而生的种子
学霸小荣光:
高一脊梁2班汪雨阳,荣获第十九届“外研社杯”全国中学生外语素养大赛地区决赛一等奖。
高一刚开始时,英语学科就像是一颗被埋下的种子。在我日后的学习过程中,它被浇水、施肥,也不负期望的努力向阳生长着。
第一学期,我对英语还没有如此“真挚”的情感。多亏了学期初,在学校搭建的学法交流平台上,我有机会分享我的英语学习经验,这不仅让我对英语学科的学习方法有了更系统的整理,更让我意识到英语确实是我的“优势科”,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这颗种子被早早地种下,让我在英语学科的征途上越走越远。
种子被埋下后,破土而出和向阳生长的过程并不顺利,但还好,二十中的老师们总是关注着每个学生,默默地为这颗小苗浇水、施肥。还记得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后,我的成绩并不是很理想,周阳玢老师就在放学后放弃休息时间帮我分析试卷。她指出我在作文方面最需要提升,还让我提前调整了做题顺序,在此后的几次考试中也印证了“加buff”一样的好处。提升作文的漫漫长路上,也有着无数个这样的“问—答”,在无数个“字字珠玑”、“细节服务于主题”以及“二稿、三稿”中,我终于慢慢开始开窍。
浇水让小苗持续生长,而施肥能让小苗迅速成长一大截。本学期的外研社杯就让我切实感受到了所谓的“英语是一门用来表达的语言”,听说读写也不仅仅是阅读、听口、作文,还可以是一篇演讲稿的从选材、设计到撰写、修改再到最后的演讲。第一次参与的复赛,我并没有任何经验,作为“小白”,准备的过程让我抓狂。虽然有老师介绍的思路和经验作为参考,但终究是要自己面对这样一篇演讲稿,所以参加完复赛的我像被打了一剂催熟剂,被迫的快速熟悉了演讲稿的写作流程和规则。
有了对“演讲稿开头要吸引听众”“想清楚题目所给的主题是什么”……这些规则的实践之后,决赛的我便不再像第一次那样迷茫。拿到比赛题目“有为无畏”后,我和老师同学们就开始挖掘这四个字背后隐藏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并非真正无畏,而是选择担当,愿意为了更长远的目标而面对当前的所有困难。当我开始寻找例子作为支撑时,这四个字就显得更加有力量:从古至今的仁人志士无不为他们心中的理想而选择无畏。前有抗元名将文天祥誓死保卫国家,后有“天眼之父”南仁东为国家第一台望远镜奔波,“有为无畏”并不是比别人更勇敢,而是比别人有更明确的目标。作为新的青年一代,这四个字不只是停留在演讲稿上,更是要激励我们树立明确的目标,敢于创新、敢于质疑,不断打磨自己以变得更好。在比赛的前一天,周老师还特意让我们在同学面前先彩排一遍,看着同学们和老师写给我的小纸条上面的建议和鼓励,我想,这是我“有为无畏”的第一步吧。
在外研社杯中取得的成绩带给我的除了自信和喜悦之外,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让我体会到英语这门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它也像数理化那样,不仅仅停留在试卷上。此外,一篇演讲稿的写作规则也可以缩影到英语作文的写作上,演讲稿变得自然、有说服力的过程也就是作文能够自动“变换开头方式”“细节服务于主题”的过程。在一次次的设计和修改中,我也更加注意对这一点的应用。
最后,感谢学校和老师们,为我们搭建平台并日复一日的浇水、施肥,让这颗小种子得以被埋下又能够肆意生长,奔向阳光。
撰稿:高一脊梁2班汪雨阳
编辑:程磊,邢小晨
审核:吴刚,杨柳依
总编:孙玉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