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情飘香话端午 传统文化我传承——北京市第二十中学开展端午节主题活动
6月8日,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前夕,北京市二十中学迎来了“粽情飘香话端午 传统文化我传承”主题教育活动。
在课间操的时间里,校团委精心组织了欢度端午的系列活动。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旱龙舟比赛,用毛毛虫代替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屈原。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时至今日,赛龙舟仍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旱龙舟和赛龙舟的精神是一样的,一样能强健体魄,还能增强协作的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学会合理利用资源,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体会共同参与和充分发挥个体特长的重要作用等等。经过激烈的角逐,高一年级代表队的16位同学巧夺第一名,获胜队的奖品为——端午节香囊,其他三个年级代表队获得了纪念奖——五彩丝线。
这两样小奖品也是有着很多传统文化蕴含其中的。端午节挂香囊是我国的传统习俗。 采用彩色绸缎或布块包上棉花,掺和着丁香、山艾、细辛、甘松、白芷等中药,再用彩绸扎绣而成,又名香包、荷包、香袋、香荷包。
据考证,端午节佩戴香荷包源于公元前278年,楚国民以“简棕”投入汨罗江祭奠屈原,使鱼不损伤其遗体;又据《初学记》中记载:汉光武年间,长沙人欧回,对他妻子托梦说:“你们祭祀的东西,被江中蛟龙偷走了,以后可以用艾叶包住,五色线捆好,蛟龙最害怕这两样东西”。后来世代相传,发展为端午节食品及五色丝线缠粽子的民风民俗。到后来,人们又用五色彩线缠、绣各种各样的香荷包。
五色线又称五彩线,古代也叫五彩长命缕。此俗自汉代起,至今已两千年矣。取五色丝线拧成一般,系于小孩手臂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月七日,才解下来。 还有一说,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会给你带来一年的好运。五彩缕有叫“五色线”、“朱索”、“百索”等,搭配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的香囊,是端午节必备的饰品。五色的装饰,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中对生命的崇敬和热爱。
旱龙舟比赛后,学生干部代表亲自演示教大家怎么包的粽子,很快吸引了在场师生的目光。展示的同学清楚的阐释了包粽子的技术要点,大家看得认真,更期待有亲手包粽子的机会。
中午,全校同学积极参与了端午节知识问答,一试身手包粽子的活动中。同学们答对3道有关端午节的问题,就有机会亲手体验包粽子,并把包完的粽子带回家!所有校团委学生会干部认真组织,志愿者们手把手的教同学们包粽子,师生对答题包粽子的活动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很多老师也和孩子们一起包粽子,有的在教孩子们,有的年轻老师在学怎么包,张校长亲自在现场主持,陈校长,张书记也亲临包粽子现场并向同学们谈了传统佳节之际参与此次活动的感受,纷纷表示要学习、继承和发扬,将节日的氛围推至高潮。
古往今来,端午节纪念屈原,弘扬民族精神,抒发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儿女的共识。这就赋予了端午节爱国主义的情节,也就是端午情节。千多年来,飘香的端午和不朽的诗人屈原一路相伴走来,他那爱国情杯、浪漫诗篇,已化为民族的文化与精魂。今天,二十中的师生,溯源而上,用青春的旋律、激情的游戏,缅怀屈原,重温历史,欢度端午。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此次的“粽情飘香话端午 传统文化我传承”活动,不仅在实践中传承中华文化传统的重任,更让同学们在快乐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