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观古今中华,传承人文血脉——北京市第二十中学高二年级开展国内研学课程

发布时间:2023-05-04 | 来源:高二年级 | 浏览次数:20004

中华之文化,源远流长,亘古不衰,九州同承,见得艳阳对冰月,览得大好之山川,寻得幽巧之溪流,终悟历史之文脉。旨在探古寻今,承古续今,北京市第二十中学高二年级于2023年4月26日至4月29日开展了国内研学课程。高二学子兵分三路,分别前往安徽、陕西、河南,聆听千古文明,感受时代之音。

安徽之行由张万祥副校长带队,142名师生井然有序,掠过了水墨丹青、悠悠徽州。

石缝浸岁月,苍苔染烟尘。安徽之旅实为一场文化之旅,他们来到了胡开文徽墨厂,探究徽墨文化的前世今生,亲手体验了徽墨描金技术,在徽墨师傅们炼灰捶打徽墨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对徽墨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接着,师生们来到了历史名城徽州古镇,徽州自古便有“一府六县”的格局,师生们所到的徽州府便与这六县之一的歙县仅有一墙之隔,“一府六县”的格局从此延续了几百年之久。在徽州古城里,同学们还参观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纪念馆,感知了伟大教育家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情怀。

 

长街流古韵,绿水濯白云。接下来,同学们分别去了西溪南村、宏村、徽菜博物馆,感受古今的变化与发展;紧接着,同学们先来到了谢裕大茶园,了解徽州茶文化,对采茶制茶工艺流程进行了学习,体验了采茶,在老师的指导下,认识了黄山毛峰茶的特色,了解了采茶的手法。同学们走在茶园中,伴着氤氲的水雾和淡淡的草木芳香,弯下腰低下头,掐下嫩绿的茶芽。在徽州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三杯茶——拜师茶、新婚茶和祭祖茶,寄托着徽州人民尊师重道、追求幸福和尊敬前祖的精神内涵。在讲解过后,同学们亲自学习茶艺,亲手泡了黄山毛峰茶和祁门红茶。经过洗茶和三次冲泡,师生们品尝到了香气浓郁的茶。同学们还学习了徽州特色拜师茶的礼仪文化,向在座的老师们行拜师礼,老师也对同学们回礼,师生深刻体验了徽州的尊师之礼。

在岩寺新四军烈士纪念馆,同学们齐诵了陈毅将军的《梅岭三章》,在“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的铿锵声中,同学们深刻感悟到了新四军人如铁一般的意志,为革命的胜利忠心耿耿,为国捐躯的大义凛然。

西安之旅,由吴刚校长助理带队,135名师生在嘈杂的人世中,静听盛唐华音。“栩栩如生天下钺, 威然风骨, 阵容寥阔, 犹见秦王悦。”

走过绿意盎然的小道,随着用篆书书写的“秦始皇陵一号坑遗址”的牌匾映入眼帘,同学们走进了这座雄伟壮丽的秦始皇兵马俑遗址博物馆。最早的防锈技术,严谨的工匠管理制度,以及无一重复的面孔,都代表了秦朝手工业技术的高超与古人的聪明智慧。观看“鞍马骑兵俑”、“中级军吏俑”和“高级军吏佣”的过程中,同学们都兴致勃勃地聆听老师的讲解,细致入微地看着这些惟妙惟肖的兵马俑,将这千古奇迹留存心间,领悟并传承着中华文化。接着,同学们来到了“秦兵马俑制作体验馆”。在手工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先学习了兵马俑的制作过程,接着自己动手制作一枚兵马俑。经过揉泥、入模、取出修改等步骤后,老师同学们收获了自己的一枚小小的兵马俑,作为这场穿越大秦之旅的纪念。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同学们参观了海棠汤,莲花汤,星辰汤等汤池。每个汤池都有其独特的寓意,如莲花汤,其八大方位,代表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同学们在此共同诵读《长恨歌》。

在自由参观后,大家观看了西安事变的实景演出。演出现场气氛热烈,昂扬,紧张的故事情节更是扣人心弦,将人带入1936年的那段历史。同学们在欣赏之余,更了解了西安事变的具体史实及意义,感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在秀木郁郁,草木葳蕤的西北工业大学校园里,我们开展了航天知识宣传会。同学们安静而认真地倾听知识,通过老师仔细而耐心的讲解,同学们学习到了飞机的基本结构、航空界的泰斗人物、以及如何自己制作一架模型飞机。同学们将不忘先辈遗志,继承航天工作者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坚持毅力,为国家航天事业创造璀璨的未来。

在这座历经周、秦、汉、隋、唐等十三个封建王朝的历史古都中,陕西历史博物馆载华夏千年长史漫漫,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同学们赏历史珍奇宝藏,听古人余音遗想,忆长史峥嵘,感今朝奋进。唐三彩载乐骆驼俑、镶金兽首玛瑙杯、舞马衔杯纹银壶、皇后之玺、葡萄花纹银香囊……千千万万,历历在目。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渺小如蜉蝣,生命虽短暂,但可以璀璨如歌。

接下来,同学们在火树银花、街市如昼的永兴坊,欣赏了一场流光溢彩的民俗表演。秦腔花旦歌声悠扬婉转、楚楚动人,让同学们身临其境地体会到王宝钏追逐爱情的勇敢;花脸戏腔大气磅礴、力量恢宏,使同学们感受到包青天刚正不阿的态度与清廉公正的品行。同学们像模像样地跟着秦腔大师学习砸凳子。伴随着节奏,清脆的响声气势磅礴,台下雷鸣般的掌声、欢呼叫好声此起彼伏,真是热闹极了。 

泱泱中华,万古江河,碑石有灵,翰墨售永,四千方的宝刻,集书艺、演文字,藏典籍,载历史,大音无声,传云章于千载,妙笔天工,存文脉至万年。碑林,用无数不朽的石头,倾诉着曾经发生的天命和周遭。碑林,将这些光阴投注,吐露着古人对传承的最大努力。 

 

河南之旅,在王瑞群副主任带领下,105名师生共同出发。

第一站师生们便到了中外闻名的龙门石窟,佛像们皆善眉慈目,静静地等待着来往不绝、仰慕自己已久的游人们。有的佛像失去了头,又或是失去了几根手指,这让同学们感到无比惋惜与无可奈何,只希望耻辱的历史不再回演,动荡的国家不再荒乱,大自然永远以善意示人。接着,同学们制作了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唐三彩,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绘出精妙绝伦的作品。晚上,同学们品尝了洛阳水席,紧挨着武校,在一声声的喊号中入眠。

第二站,同学们便到了融合古今智慧的观星台。日军侵华时,观星台也被轰炸,而炮洞如今早已经长出了艳丽的花朵,也代表着中国逐渐走向繁花盛开的盛世、迈向黼蔀黻纪。接着,我们在嵩阳书院召开了中原诗会,意在传承历史文脉,各组组员大发诗意,奏响文化的乐章,相信中原诗意远流长。下午,同学们去武校学习了一些武术动作,观赏了武术表演。一刀一枪,实为震撼,这短暂的几分钟该是多久的汗水与磨练,该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追求? 

  

最后一天,同学们去了黄河风景区,祖辈治理黄河的故事又再一次映入同学们的眼帘。同时,炎黄二帝的祭祖仪式,也让同学们重寻历史根脉,坚定文化自信。黄河水早已清澈,泥沙被一代代治理黄河的英雄先祖裹挟着,远离这条孕育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母亲河。俯瞰黄河,仰观宇宙之大,尽人生之欢。最后一个景点同学们去了河南博物院,莲鹤方壶,妇好鸮尊,云纹铜禁,武则天金简,一个个文物,一个个展品,都是历史与文化的象征。穿过一间间展厅,是在历史的文脉上行走,在文化的广场上起舞,被文化浸润,感受着文化的熏陶,正可谓九朝古都风韵弥。 

 

短短三天,游览美景、品尝当地美食、体验特色文化,让每一个参与者都对游览的这座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结束一段旅途,开启新的征程,全体学生将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为自己心之所向继续奋斗前行。


撰稿:高二S4班 张子骞

编辑:程磊,邢小晨

审核:吴刚,杨柳依

总编:孙玉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