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丘之廿,学以成人——北京市第二十中学高三年级张涵博讲述“我的二十故事”

发布时间:2022-07-02 | 来源:高三年级 | 浏览次数:27515

穿过飞檐斗拱古香古色的校门,跨过草木葱茏温润如玉的园林小桥,二十中学校园的古朴与沉稳为在此生活六年的我定下生活的基调。从南楼的幼稚天真再到北楼的成熟稳重,在一位位认真负责的老师的教导中,我不断走向远方,不断攀登,成长。

春日的和煦,夏日的火热,秋日的高洁,冬日的凛冽,北京的独特气候使得二十中学在一年的光阴流转中展现着不同的美,六年过去我也未曾看腻过她的容颜。但是校园不是一个可以永久驻足的地方,不同年级的同学们最终都会以此作为起点,奔向属于自己的未来,正如校歌中所唱,从这里相聚,从这里出发。犹记自高一以来,安思诚学长及盛琳、汪雨萱学姐在离去之前把他们数载奋斗的光阴讲述并托付于更年轻的我们,而今日自然也轮到我来向学弟学妹们去讲述属于我自己的三年。


我形成知识吸纳体系的过程

带着一腔热忱,我选择了历史地理政治作为我的六选三学科,但由于中考选择了物化生的缘故,初入高二的我有不小的迷茫与不安。仔细刨析自己,我发现自己较之于其他同学对于课内的知识缺少提前的系统性学习,也缺少初中三年逐步搭建的社会科学知识的吸纳方法,但我也有自己独特优势——日常兴趣带来的丰富的课外相关知识,以及可以坚持学习下去的热爱与决心。

较之于初中的浅层次学习,高中的学习无疑是更加深入而系统的,这不是简单的热情可以化解的,我迫切的需要老师的介入,帮助我去逐渐建立起合适的人文学科学习体系。刘东兴老师在此时适时出现,给予我极大的影响,请允许我在此谈谈我学习刘老师方法的过程。

先从泛化角度切入:古人云苏轼和韩愈各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曰八面受敌之法与提要勾玄之法。八面受敌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把薄的书读厚,而提要勾玄则反之。这与深浅有何具体联系呢——事实上,所学习的课本就是所谓之薄,尤其是选择历史政治学科的考生应该对此深有体会,书上大多都是一些结论和概述,而具体到结论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逻辑思路,并没有集中体现在课本上的,前面提到的这些,就需要八面受敌,真正去把相关的信息去搞清楚,这就是把浅层次的知识通过自己收集探索的过程去逐渐转化为深层次的清晰知识。

刘老师常常谈到今年是新教材新知识新体系,他也需要伴随我们一起从头学起。这给我去从刘老师的切身教学中学习知识系统方法的机遇:

首先是把书读厚,教学中的刘老师广泛的寻找史料与相关的历史信息,真正做到让我们通过全面的视角去知其所以然。

 

第十四课-当代中国的外交-北京市第二十中学-刘东兴

   

之后是把书读薄,运用提要勾玄之法提取最为关键的信息,把历史的繁星连接成线,编织成网。

 

历史时间轴-北京市第二十中学-刘东兴


在跟随老师学习的途中,这些方法我也逐渐可以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的,但更重要的是,在一次次对文献的查找,分析与阅读中,我对于如何获取知识的能力有了长足进步:我逐渐建立起一批书单和网站作为我的知识拓展库,逐渐学会在纷繁复杂的材料里提取和捕捉你需要的知识,逐渐学会建立起知识与知识的联系。而且,在多方向吸纳的过程中,由于所阅读的文字都是由别人组织生成的,我逐渐在含英咀华之后形成成熟的表达逻辑与用语习惯——总而言之,这是一个一本万利的过程。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网站列表与书单,是我在学习过程中实际查阅的,在这里也推荐给大家。(见文章末尾)


我形成思维逻辑的过程

2022年毕业生是迎接大变局的一届,如果说之前的新高考流程从形式对高考做出调整,那么随着高二期中分析会上张校长对于新教材对高考内核影响的介绍,一些深刻的变化被清晰地揭露而出:社会科学从来不是考验机械背诵的学科,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既有合规定性的科学思维,又要有和目的性的人文温度的文科生成为了新高考的主题,这意味着更少的考察机械默写与背诵,而是让学生通过调取基础知识,运用关键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

由此我得以意识到,在拥有基础的知识储备之后,把头脑中已经沉淀积累好的知识或者理解感悟,通过一套系统的思路去调取变得极为重要,因为不论任何情况下,简洁,快速而精确的思维都可以帮助我去理清逻辑,做到问有所答,问有正答。

这时,又到了从与教师的教与学过程中汲取营养的时候了。我的政治老师马志群老师与地理老师王丹丹老师无数次在课堂上向我们展示思维导图搭配基础知识使用的美妙过程。

一种应用思路在于知识梳理:

政治思维导图梳理


另一种则是答题逻辑的构建:

 

政治答题逻辑梳理


提到思维导图,另一个方面,到底如何梳理思维导图?依我之见是先细细读一遍自己要梳理的内容,然后自信的合上书,只用一张纸去铺展我的思路,阻断的地方先空着,结束后一起进行补充,这样我可以清楚的意识到自己在该模块的哪里受阻,并形成稳定的思路了,这也是对提要勾玄的一种贯彻——展现重点思维路径,化繁为简。

通过不断参与课堂,贴近课堂,从老师的言传身教中汲取营养,我的思路愈发清晰。


观念的形成

社会科学因为其以探究人与社会为研究对象,故而独具人文关怀与温度,这是我最喜爱社会科学的原因。在一步步感受中华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的过程中,我深深感觉与脚下这方土地的羁绊日益紧密;在一篇篇了解马克思,毛泽东,习近平等思想家政治家对世界的哲学性认识的过程中,我初步学会了全面而理性的思考,学会了透过现象看待本质;同样的,我越了解这片土地的物候变化与人文信息,我就越坚定以后去延续它,滋养它的决心。

走出课本,就来到了社会大课堂。北京作为六朝古都,今日首都,其历史文化遗存对于人文社科类的学习具有独特的意义。在课余时间,我常与三五好友在诸多博物馆与展览馆中出入,国家博物馆,北大红楼,首都博物馆,地质博物馆都有我的身影。在现实中邂逅文物与知识是美好的,在昏暗的展厅里,我会惊讶于我可以离它们那么那么近,近的我仿佛可以嗅到时光的气息,我想,所谓的人文素养,或许更多根源于文化的认同吧。

唯物主义观念,全球化视角,可持续发展观念不再是一句句简单的口号,而是真正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的梦想随着对于社会科学的学习逐步变得清晰——我想成为一名知识的传播者,向更多的人去传递富有温度的观念,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富有人的气息,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一些个人常用的小方法

随着网络与电子信息的不断的发展,许多知识已经被传播者们带出了象牙塔,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永远不要放弃在娱乐中寻找兴趣并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观看别人的社科视频已经成为我不可分割的重要学习方式方法。(一些推荐请见附录)

阅读是老生常谈的学习方式,我想说的是,在再紧张的时刻也不要放弃阅读,我在这里推荐一些我在这三年间阅读的书单,供大家参考。(一些推荐请见附录)


结尾

到这里,我想分享的部分差不多就接近尾声了。我的初中语文老师冯春莉在开学第一课上曾赠给我一句话,至今仍被我裁剪下来贴在桌角:先谋其道,再谋其术。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人文学科的学习最重要还是要有一颗不断探索的热诚之心,一颗对过往人类形成的思想结晶的敬畏之心,一颗可以去接受吸纳别人思想的谦卑之心,一颗想要为了他人去做点什么说点什么的奉献之心。这是道,我也坚信这是我将继续在日后的学习中贯彻落实的正道。至于术,则需要不断去借鉴别人的方式方法,再提取合适自己的部分去裨补阙漏。

好啦,看看我准备的附录吧,预祝学弟学妹们高考取得成功,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保持热爱,奔赴山海!


附录:


一、书单

PS:精选了有直接作用的一小部分,如果每个人都读同一批书也挺无聊的~

《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

《企鹅欧洲史书系》

《苏菲的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毛泽东选集》

《我的阅读与写作》——梁衡

《人口社会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我国现行大学地理学教材

《百年孤独》


二、视频教学资源

B站搜索:

严谨的知识类:

学院派academia

历史调研室(刘东兴老师力荐)

史图馆(真正的专业)

星球研究所(本人力荐)

地球知识局

芳斯塔芙

利利川

温铁军(人民大学系)

罗翔说刑法

观察者网诸签约社科类博主

乌鸦校尉captainwuya(马志群老师力荐)

范勇鹏,傅正(复旦大学系)

国仁全球大讲堂


娱乐但一定有所收获性质:

小约翰可汗

全球档案馆

Devil-p

有机社会

巫师财经


本文作者:2022届高三年级张涵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