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做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筑梦人——主题教育暨业余党校第四课
2024年6月12日,北京市第二十中学“‘重温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做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筑梦人’——主题教育暨业余党校第四课”顺利召开,全体业余党校学员,初二、高二年级团员代表参加。本次活动由海淀区中小学干部研修中心孙超老师主讲。
课程的开始,孙老师通过介绍习近平总书记的过往经历,让学员们感受到这位人民领袖的成长。15岁,陕北插队;22岁,清华求学;26岁,在京工作;28岁,投身基层;32岁,赴闽改革;49岁,转战浙沪;54岁,中央常委;59岁,人民领袖。无论是给梁家河的村民的书信,还是再赴梁家河的亲切问候,都是对习总书记在《梁家河》中提到的一句话——“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的印证。
随后,孙老师介绍了习总书记在那段知青岁月里的生活,教授用“小、苦、久”来概括那段岁月。习总书记远赴延安,道路曲折,尘土飞扬,习总书记也戏称那是“PM250”,就是在这样的小山村里,习总书记开始了他的“闯关”。
习总书记的闯关,闯的是“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初来乍到,被跳蚤弄得过敏;在村子里,一连几个月不吃肉;日常中,用针线缝补起艰苦的生活;挥洒汗水,从和小女孩一样的六分劳动分到十分;融入山村,真正地成为一个梁家河居民。“近平就是用打坝的锄头用尽全身力气砸黄土,一天的工夫,手掌上全是水泡,第二天再干活,水泡就磨破了,开始流血。但是不管多累多苦,近平都能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这是梁家河居民眼中的总书记,“这里沟壑纵横,窑洞前面的山梁如刀削斧劈,直直地横在眼前。那可是采菊东篱下,‘愕’然见南山。正是这些悬崖陡壁,磨炼着我的意志。”这是总书记眼中的梁家河。
闯过了五关,习总书记破格入党,成为了梁家河的支部书记。当时,村子的重担压在了20岁的习总书记身上,因为人民日报的一篇报道,他带领梁家河村民大办沼气,全村百分之七十的居民用上了沼气。沼气池通的那一天,沼气灶上窜起来了一米多高的火焰,也是点亮这个小山村的一缕光。
七年知青岁月为习近平同志扣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劳动生活,锻造了坚强刚毅的奋斗精神;接触了地气、了解了国情、贴近了人民;革命圣地的红色文化铸就了不变的“初心”;积淀了丰富的文化知识理论素养。习近平同志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历练了他的品格、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厚植了他的人民情怀、铸就了他的伟大梦想。
在总书记领导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进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而当代青年,当有“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的心愿,好好学习,砥砺奋进,怀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做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筑梦人。
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该积极拥抱未来,勇于探索,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我们还应该关注社会,关心他人,用我们的力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记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相信自己,相信未来。
撰稿:校团委学生会 李铭岑
编辑:程磊,邢小晨
审核:吴刚,檀玉婷
总编:孙玉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