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展风采,示范引领做先锋——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支部开展党员示范课

发布时间:2025-06-26 | 来源:高一支部 | 浏览次数:639

2025年6月20日星期五,北京市第二十中学高一党支部党员教师张欣以一堂中国古代文言小说《促织》示范课,为高一年级学生带来了一堂精彩的党员示范课。本课讲述了一个“人化为虫”的“幻化”故事,通过比较辨析、续写故事、分析情节等形式,让学生们认识幻想和现实相互相融的独特艺术魅力,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针对《促织》中存在的“求神问卜”和“子魂化虫”的超现实情节,张欣老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现实主义改写,请学生们结合对故事中人物生存处境的理解,基于文本进行逻辑重构,让学生们认识到了当时社会环境下残酷、真实的社会现实,锻炼了学生文本撰写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高中语文教研室主任罗老师认为,本次授课通过对《促织》中的超现实故事情节分析,理解蒲松龄在高压环境下通过艺术手法深化社会批判,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解读能力,以及最后通过对于社会现象的理性观察与思辨,实现思维的跃迁。本次授课教学设计精巧,深入文本又启发显示思考,充分达成了教学目标。

高中部教学主任陈平点评:张欣老师在本次课堂中充分体现了启发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启发学生对于现实社会生活的思考。通过对于《促织》文本的学习,学生们在分析文本的主旨思想、艺术效果的过程中,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并在课堂过程中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提高了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以及在课堂最后的环节,体现了跨学科融合的思想,也是我们老师值得学习的。

张万祥副校长点评,张老师的这节课充分呈现了构建知识结构与思维发展的路径。通过阅读、分析文本,提升理性思维,加深了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从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审美的愉悦。最后通过对比《促织》与三河市“红蓝黑禁令”事件,充分培养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理性思维和社会观察能力。作为一次党员示范课,张欣老师有意识地将语文文本内容与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党的作风建设联系起来,将语文文本内容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实现了党的政治思想的渗透和引领,是一次十分优秀的党员示范课。

 


编辑:程磊,邢小晨

审核:吴刚,檀玉婷

总编:孙玉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