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初二实验班学生参观现代文学馆

发布时间:2015-12-15 | 来源:初中部 | 浏览次数:723927

 “走进现代文学馆、走近现代文学巨匠”

——我校初二实验班学生参观现代文学馆

为了解现代文学知识,认识现代文学大家、感悟现代文学精髓,2015年12月4日,由初中部彭春红主任带队,我校初二年级实验班学生开展“走进现代文学馆、走近现代文学巨匠”活动。

冬日的寒风横扫着大地万物,枯黄的落叶在街边悠悠飘落,寂静的街道只有鸟雀伫立在枝头,这一切丝毫不减初二实验班学生感受文学的热情,整装待发,兴致盎然。下车伊始,同学们便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几幢红花岗岩石建立的现代建筑印入眼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首先参观了馆外的环境。同学们了解到,现代文学馆大致分为三座,每座的屋顶由白色大理石筑成。在房屋外侧的墙壁上,有着弯弯曲曲的一条百花腰线。近看,曲曲折折的百花腰线环绕着文学馆,线上摆放着不同花朵的浮雕。百花腰线以其清秀、漂亮的姿态点缀着现代文学馆,同时,它也有着深刻的寓意。它象征着郭沫若的著名诗集《百花齐放》,以一百朵花同时绽放的奇景,为文学馆增添了更多的文学色彩。

正门前,摆放着巴金题词的巨石影壁。现代文学馆,由巴金先生提议建立,正是有了巴金先生对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视,今天才能得以真正了解中国文学史。与普通的纪念馆不同,这块巨石影壁并没有雕刻文学馆馆名,而是正反雕刻了巴金先生的名言。巴金先生亲切的话语,引领着学生进入这宝贵的文学殿堂。

馆前的一小块空地上,放置着现代文学馆馆徽。令人惊奇的是,馆徽是一块巨大无比的岩石。岩石中间有一个凿出的圆孔,圆孔还带着一条尾巴,竟然是一个“逗号”!同学们围着这块奇石,百思不得其解,一个逗号又代表了什么?讲解员在学生的诧异中解释道,这个逗号,象征着我们的中国文学史会继续发展下去,永不结束,象征着文学的脚步会永远前行!

环绕文学馆走过,几株青草已经从积雪下面冒了出来。隔着几米便屹立着一座雕像,那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十三位著名文学大家。每座雕像都有着自己别具一格的特色。鲁迅的雕像仅有半张脸,由一层层铁片焊接而成。他刚毅而顽强的性格从那一层层的纹理中流露出来。那沧桑的脸颊和紧皱的眉头,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那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坚定立场。而冰心雕像的风格则是温文尔雅,一尘不染的白色大理石,使人联想到她的“有了爱,就有了一切”信念。不远处的一座长椅上,老舍、叶圣陶闲适地坐在长椅上,身后,巴金站在一旁。三位举世闻名的文坛巨匠静默着,仿佛在进行无声的交流。

随后,讲解员带着学生进入了文学馆。在正门的门把手上,刻有巴金的手模。这是巴金先生在重病时的手印。纤细的手指似在微微颤抖,仿佛竭尽全力按下手印。推开门时,同学们都迫不及待的抚摸巴金先生的手印,就好像巴金先生牵着你的手,把你领进文学的世界。

馆内,陈列着几十万件著名作家的手稿、文件。展示着自1919年以来的多少位作家为推动文学史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同学们一边倾听讲解员的介绍,一边填写着学案。不大的展厅中,到处都云集着奋笔疾书的学生们。同学们三五成群,有的趴在展柜上,有的倚在墙壁上,有的侧着身子,附在别人的肩膀上,甚至有的找不到地方,索性匍匐在地毯上。个个都精神紧张,害怕遗漏讲解员的每一句话;个个都一目十行地寻找着答案;个个都不顾形象,只专注于记录着。

时间在眨眼间便飞流而逝,如白驹过隙般。不一会就已经夕阳西下,同学们在现代文学馆的旅程也即将结束。这次的中国现代文学馆之行令同学们眼界顿开,获益良多,这次的参观,也为同学们开启了探索文学的大门,拉近了学生与文学和文学大家的距离,更是对文学圣殿的膜拜,是对崇高品德的敬仰,亦是书本语文与生活语文的一次良好对接,大师们的人格魅力穿越时空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灵魂得到一次洗礼,同学们将带着这份热情继续开展后续阶段的交流展示,期待同学们智慧的结晶。

整装待发

认真聆听

认真聆听

认真聆听

从陌生到认识

聆听“巴金”

走进展馆

惊喜发现

聚精会神

对话大家

若有所思

静心品思

触摸大家

相互交流

探索发现

“膜拜”大师

以文会友

细心专研

合作交流

走近大师

对话大师

乐思好学

好学的身影

完成学习任务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