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道儒风,岐黄济世——初一、初二年级开展齐鲁文化、中医药理主题研学实践课程
为了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发挥课程整体育人价值,不断丰富课程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北京市第二十中学初一、初二年级的中医药文化特色班开展以“弘道儒风,岐黄济世——探寻齐鲁文化、中医药理”为主题的研学实践课程。
本次活动由初中部整体统筹,初一、初二年级教师积极参与,热心家长大力协助,共同推进研学活动的深入开展。2024年4月19日、4月24日分别召开了山东外出教师动员会、学生动员会以及家长动员会,对外出时间安排、小组分配,饮食住宿等都进行细节的推敲,以确保山东研学课程的顺利展开。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2024年4月25日,由北京市第二十中学初中部陈其龙主任和初一年级主任冀甜带队,初一、初二年级的同学们在学校的组织下穿着整洁的校服、怀着崇敬的心情乘坐高铁,走进山东,进行一系列文化研学实践课程。
第一篇章——儒家思想的智慧之光
儒家思想的滥觞——探寻孔庙、孔府,领略千年儒家文化
儒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其特有文化熏陶,在齐鲁大地生生不息的发展和完善中发挥着极为重要作用。两千年前的鲁国,孔子杏坛设教,收弟子三千,讲授六艺,使曲阜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游学之都。孔府、孔庙,黄瓦红垣,雕梁画栋,碑碣如林,学生们踏寻着孔夫子的足迹,感受着传统文化的熏陶。
仪礼之中学道理——尊师重道的拜师盛典
鼓声隆隆,学生们参加了庄严的拜师仪式,同学们身着汉服,坐蒲团,学古礼,聆师训,敬茶、献花、呈帖、击鼓眀誓等。在仪式感的拜师礼中,学生们体验了拜师拜孔的传统礼仪,对浓浓的师生情有了另一番感悟,在儒家文化中,师傅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德行的楷模。此时学生们仿佛融入三千弟子之中,亲眼目睹先师之容颜,聆听圣贤之声音,探寻儒学蕴含的丰富精神宝藏!
尼山圣境——追寻孔子足迹,体验儒家文化的精神家园
4月25日傍晚,学生们来到尼山圣境。大学堂宫门高耸,庄严肃穆。同学们心怀敬仰观赏了木雕麒麟、巨幅竹简,仰望着台阶尽头高悬的匾额“高山仰止”拾阶而上。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学生们游览了“七十二贤廊”“仁义礼智信五厅”,身临其境感悟儒家文化之真谛踏足厅堂体验礼乐文明之传奇。
《金声玉振》——一场穿越时空的儒家文化盛宴
《金声玉振》的演出更加令人震撼,整场演出场景美轮美奂,诗、乐、舞等中国古典艺术形式与当代技术手段完美结合,演绎出孔子“由凡入圣”的一生,置身其中,能深切感受到明礼的典雅生活方式,让人感受到一种余音绕梁的美感。
第二篇章——中医药文化的千年传承
“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一枚银针联通中西、一缕药香跨越古今……”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历经漫漫五千余载,凝聚了祖辈们深邃的智慧,蕴藏着源于自然的规律,传递出来自民间的质朴。
中医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它不仅包含了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
探寻中医药文化瑰宝——参观东阿阿胶博物馆、东阿阿胶城
在这里我们了解了阿胶制作工艺从上古时期、汉代到唐代制作材料的演变。原来阿胶是经过煎煮、浓缩等90多道工序炼制而成的固体胶块,其中的工序需要十分精益的技术与手法,这让我们对阿胶师傅的敬意油然而生。历史中不断进步的阿胶精炼工艺,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古人的勤学智慧。
沉浸体验,感受古老智慧的香气——制作中药香囊,参观文化艺术宫
知识是珍宝,但实践是得到它的钥匙。下午,同学们不仅听老师梳理了香囊的历史及作用,还亲自动手做了自己的香囊,体验到古代秤砣的使用和抓药捣药的过程。中药悠远独特的香味也散发出中国独有的古朴之感。
第三篇——勇攀高峰,探访泰山的雄伟巍峨
27日清晨,学生们满怀期待前往泰山。“一处风景一处迷,十处不到九不知。”来泰安必要饱览泰山风采。这是一次磨炼意志和体力的机会,同学们在爬泰山时一路上看到重叠的山势,苍松巨石,变化的云烟,欣赏到壮丽的泰山风光。
在攀登泰山的旅程中,同学们面临着陡峭的山路、烈日当头、体力不支等考验。然而,我们并没有退缩,而是紧密团结在一起,互相鼓励和支持。在攀登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和毅力,也学会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我们明白,只有通过团队协作,才能攀登到更高的巅峰,实现更大的成就。
最终全部师生成功登顶,同学们激动不已,纷纷留影纪念登顶时刻的喜悦,诵出“一览众山小”的诗篇,喊出“扬五彩青春,做中国脊梁”的志向。
研学之旅悄然落下帷幕,学习儒家文化、中医药文化和登泰山的经历,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经验和深刻的启示。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提升了我们的能力,也塑造了我们的品格,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追求真善美,成为更好的自己。
素材:初一(3)班程子茗、高宁远 初一(5)班刘子淇
撰稿:李楠
审稿:冀甜
编辑:程磊,邢小晨
审核:吴刚,檀玉婷
总编:孙玉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