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时事报》编辑来我校做 “新闻评论”讲座

发布时间:2018-11-09 | 来源:初中部 | 浏览次数:331607

2018年11月8日下午,应我校政治教研室的邀请,《中学时事报》主编、编辑来我校为初一、初二做了《新闻评论》的专题讲座。初中部宋诗伟校长,曹宇红主任,参加了此次活动。讲座由初中政治组李长青老师主持。

“什么是新闻?”“怎么写新闻?” 编辑栾轲老师以这两个问题来作为引子,导入即将要讲的内容。 

首先,既然是要讲新闻,则要指出为什么需要新闻,新闻有什么作用。栾轲编辑将其作用概括为八个字:引导,、解惑、表态、深化。以简明的文字来给予同学们清楚的认识。然后,他向学生们分享了一个比较轻松的话题---开学第一课事件, 并提出了三个令人值得深思的问题,分别是:节目前插播时间较长的广告,少年娘则国家娘和是否认同应该全员观看开学第一课。就这三个话题,学生们也在私下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当然这三个话题也没有最终的定论,学生们各抒己见,讨论热烈。

《中学时事报》作为中学生大多数订的报纸,上面刊载的也或多或少有学生们自己写的文章与新闻评论。于是栾轲编辑给同学们讲述了学生评论的特色以及其相对应生动形象的例子,共分四点:

1.突出知识,体现信息优势。现在临近11月11日,人们不免想到光棍节,购物……而在外国的一些国家,11月11日是阵亡将士纪念日,是一个沉痛而值得缅怀的日子。当评论一个事件时,可以从多方面的角度来思考,突出独到信息,体现自己的优势。

2.独立思考,不与流行为伍。前些年,有一个热点的话题——张艺谋多生孩子。当时大多数人都持批判的态度,认为即使有钱可以要生多胎的权力,也不应违背国家的制度。而其中有一个投稿的学生不这么思考,他认为这件事情张艺谋做的没错。结合当时中国的人口背景,属于421的情况(即四个老人,一对父母和一个孩子)。这种局面直接导致的后果是人口老龄化加重,社会年轻人压力变大。而多生孩子,则是加大了青年人的比重,从而减小了生活压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行为应该是被人们感恩的。而多年后的现在也证明了这个小孩的想法很有前瞻性。

3.青年视角,写出全新思考。栾轲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问题:精致的利己主义对不对?一方面认为,利己自己获取利益,对他人无益,是一种不好的行为。而另一方面,“利己即利他”,个人发展的更好,也能促进社会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随后他又举了王老吉与加多宝的例子,让学生加以思考。

4.学生关注,热点从不缺席。这一点是围绕“流行语是否低俗”展开的。有些人认为流行语是不雅的,有损语言文明。而另一些人认为流行语是把固有的汉字加以全新的含义。使语言的运用更加灵活、丰富、生动。因此,他主张新闻评论应评论一些大众所关注的社会热点,这有利于引起大多数人的广泛关注和积极思考。

然后,栾轲编辑给学生讲述了如何跳出评论的“坑“,举了两个生动而又形象的例子来解释新闻反转。让学生们了解到,不要主观臆断,不能随意地作出判别。这使得同学们对新闻评论的叙写有了初步的认知。

之后栾柯编辑又给我们讲了要拒绝鸡汤,对专业产生敬畏,不要预设立场,拒绝道德绑架等对新闻作出评论的方法。

讲座最后,老师给我们预留了20多分钟的提问时间。先后有四位同学向主讲人进行了提问。编辑老师也分别给予非常好的建议和意见,使同学们收获颇丰。

最终伴随着热烈的掌声,薛主编和栾轲编辑离开会场,几个同学仍然意犹未尽,围拢上来提出问题,这一场丰富而又有意义的讲座必对我们扩展视野、提高撰写新闻评论的水平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文:李博俊烨(初二(11)班 )、李长青

图:曹宇红、王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