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二十中学初中部开展生物学科“项目式学习”课堂教学研究课

发布时间:2021-10-26 | 来源:初中部课程与教学中心 | 浏览次数:2377

2021年10月22日上午第四节课,北京市第二十中学生物教研室首次面向全体初中部的老师们开展了一节将项目式学习应用在生物学科教学中的研究课。此次研究课由杨昳老师执教,杨昳老师以学校科技嘉年华活动为背景,让初一年级学生为到访参观的小学生介绍细胞结构和功能为目的,完成一个项目“细胞科普展”。

为了引领学生完成“细胞科普展”项目,杨老师分别进行了项目的导引课、项目的探究课、项目的课后指导以及项目的展示课。

在导引课上,杨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项目背景和项目核心问题:以科学有趣的方式向小朋友们介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她带领同学们将核心问题分解为几个子问题:探究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探究用什么方式呈现细胞的结构,小组如何分工合作完成细胞科普作品。

在接下来的三节探究课上,同学们练习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并自己制作动植物细胞临时装片,进行细胞结构观察,记录。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充分讨论,共同制作完成细胞科普作品。

在展示课上,五个小组代表上台介绍自己组的细胞科普作品、在制作科普展作品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办法,小组合作情况等。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在评分表上对各小组的作品及展示表现进行评价。各小组通过讨论选出最佳前三名,上台进行投票,选出班级最优秀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之间进行互评,热情高涨,老师也在时时点评反馈,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充分展示了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

课后,初中部课程与教学中心主任李浴振主任组织老师们进行评课。李主任指出:项目式学习的特点是解决的问题是一个真实的问题,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需要小组分工合作完成项目,项目完成的时间跨度长,完成项目的过程就是小组成员深度合作探究的过程,特别锻炼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生物教研室刘晨曦老师提出:项目式学习与一般课堂的不同点在于项目式学习最终一定要呈现出作品,在作品展示课堂中,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把控力要求较高,教师在课堂上要准确抓到学生表述中的关键信息,进行追问。初中部课程与教学中心副主任陈其龙主任、历史教研室耿爱霞老师、数学教研室王鲜丽老师等多位老师进行了评课并表达了对项目式学习的认识。

最后初中部主管校长曹宇红副校长肯定了本节研究课的效果,并指出项目式学习是在“双减”背景下我们必将逐步推进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它能有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希望各个学科在后续教学中继续探索。



撰稿:杨昳
审稿:初中部课程与教学中心
编辑:程磊,张振峰
审核:吴刚
总编:孙玉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