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百草香,岐黄薪火传
又是一年清明时节。在这怀念故人、追寻记忆的特别日子里,北京市第二十中学初中部将祭奠故人与传统文化结合,同时开展了中医药进校园以及中草药种植活动。孩子们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劳动作品,在活动中学习清明节气文化和中医药文化,践行传统手工艺技能,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Part 1 中医药进校园活动
青团作为清明的时令小吃,一直备受大众喜爱。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揉、摁、裹、搓一气呵成,不一会儿,一个个精巧可爱的青团就制作完成了。吃着自己亲手制作的青团,同学们甜在嘴里,更甜在心里。
艾锤作为一种健身锤,是对传统习俗的一种创新应用,既保留了艾草的文化内涵,又赋予了它现代健身的新功能。同学们的艾草锤相继完工后,大家迫不及待互相拿起亲手制作的艾草锤在左邻右舍身上“试用”,教室里充满欢声笑语。
茶包配伍和草药浴包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到了自己抓药方的感觉。先将药材放到秤上,再称好重量,看似简单的工作做起来却也有些难度,这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承,是济世救人的妙方。
与你“香”遇,是一场与香气的浪漫邂逅,更是一次对生活之美的深度体验。制作草药香牌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增强互动性和体验感,感受到香气带来的愉悦与放松,同时也传递出一种追求生活品质、享受美好生活的理念。
盈尺之间,指尖技艺,流转芳华,尽藏古今风流。巧手制药扇活动把中草药文化与艺术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团扇带领的徐徐清凉中感受草药的芳香,享受视觉盛宴。
据古书记载,古人会通过熏烧芳香植物的药房驱除蚊虫,清洁空气,艾条就是其中一种。同学们精心挑选新鲜的艾草,小心翼翼地将艾草包裹进纸卷中,涂上胶水,再用擀子轻轻碾压,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细心与耐心。看着手中逐渐成型的艾草卷,同学们心中充满了成就感,那淡淡的艾草香便萦绕在鼻尖,让人心旷神怡。
海淀教育对我们的活动进行了采访。在采访中,我校曹宇红副校长和徐晓军副主任分别接受了海淀教育的采访。
曹副校长表示中医药进校园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之一。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通过学习中医药文化,青少年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提升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徐副主任说到学校非常重视中医药文化在校园里的推广和传承,我校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班,有百草园,有中医药特色课程,这些都是我们积极探寻中医药文化传承新样态,是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真正人才,也有助于培养知行合一的实用人才。另一方面,初三年级开展这样的主题活动,同时也适时地疏解了孩子们紧张情绪,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开怀一笑。
Part 2中草药种植活动
我校是海淀区中医药课题组成员之一,结合课题的研究,在已有的中草药种植品类基础上,今年在五彩农场新增薄荷、黑芝麻、紫苏、板蓝根、蒲公英和菊花六个品类的种植。初一、初二年级的“中医药文化特色班”的同学们认真听取老师的知识讲解种植示范后,开始有板有眼地认真操作。
种植完成后,同学们又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了学习任务单。
我校初中部开展的这一系列非遗文化劳动教育,正是秉承着传承与发展的教育精神,赋予同学们守护的力量,唤起同学们心中对非遗文化、传统文化的热爱。
编辑:程磊,邢小晨
审核:吴刚,檀玉婷
总编:孙玉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