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象大发现——北京市第二十中学教科室“科技云课堂”(7)
最近五月的天空十分热闹,有不少值得一看的天象,有些肉眼可见,但有些如果想要观测的更加清晰,还需要我们借助一项工具——望远镜。望远镜在天文观测当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起初,伽利略将望远镜指向了夜空,带我们领略了浩瀚的宇宙。其实望远镜的基础原理很简单,使用普通的材料就可以完成一个简易望远镜,下面我们一起来试着做一个吧!
一、望远镜的制作
问题:如何制作折射式望远镜?
材料:两个直径略有差别的硬筒、凸透镜焦距不同(400mm和25mm)米尺等
制作步骤:
1.将一筒插入另一个筒中,两个之间可以移动调节,但不会滑脱。
2.将长焦放在筒的外部一端,用胶带将物镜固定此处。
3.将短焦放在内筒的尾部。
4.将米尺固在,从5米外通过目镜看米尺,调节内筒,以便清楚读出米尺上的数字。
5.用望远镜观看室外远处不同的物体。(注意:不能直接看太阳,会灼伤眼睛)
二、望远镜的使用
下面我们试着用它来看看五月那些“不能错过”的天象吧!
1.“一彗未平,一彗又起”swan彗星冲鸭!
彗星是什么?
彗星的本体并没有影视作品或者古老传说中那么玄乎,甚至有点“土”。它们是一种包含大量的灰尘的冰质天体,是吸收了太阳光和大量热量就会挥发并喷射物质的“脏雪球”。它们起初是太阳系边缘冰冷世界的居民,偶尔会受到扰动,进入内太阳系来一次“长途旅行”。
彗星渐渐靠近太阳,被太阳加热后,位于彗头的彗核会开始挥发物质,喷射尘埃颗粒,这些尘埃被彗星丢三落四“甩”了一路,形成条带状的尘埃彗尾并反射阳光。
同时,彗星喷射出的一些物质还会因太阳风中的带电粒子激发发光(和地球上的极光的发光原理相同),这些粒子会被太阳风吹成一个条带状且色彩鲜艳的离子彗尾(通常为蓝色或者绿色),“blingbling”直接变成一场跨度数百万公里的“太空极光”。
“一彗未平”?
上个月备受关注的这颗编号C/2019 Y4(ATLAS)的彗星预报肉眼明显可见,还有预报说它的亮度要直逼太阳,它很可能是北半球翘首以盼二十多年终于等来的大彗星。ATLAS彗星(C/2019 Y4),在2019年底被发现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它原本是一颗不起眼的黯淡彗星,但是随着一些天文台和大量天文观测者对它的亮度进行了观测,我们渐渐发现这颗彗星增亮的趋势十分惊人,甚至可以说十分惊悚:按照这样的趋势一直延续下去,彗星在今年五六月份靠近太阳时,亮度将和太阳相近——甚至超过太阳!
然而由于我们对彗星的观测手段基本上停留在地面观测上,无法获知每一颗彗星的结构信息,彗星内部的活动也难以预测,历史上就出现过彗星解体事件。像这颗Atlas彗星就“不负众望”——碎了(彗星彗核不断凝聚导致)。
“一彗又起”?
虽然上一颗超亮的彗星解体了,但人们观测彗星的热情依然高涨,此时天鹅彗星(C/2020 F8 SWAN彗星)正在悄悄靠近太阳系,南半球的天空已经可以观测到它的尾巴,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颗彗星吧!
C/2020 F8 SWAN彗星发现于今年3月25日,目前已经达到5等的亮度,这颗彗星被发现的时候已经有8.5等的亮度,之后亮度平稳增长,在4月底出现了小爆发,目前正处于爆发增长后的平缓阶段,亮度已经肉眼可见。
C/2020 F8 SWAN彗星的观测数据,可见目前正在一个爆发后的停滞阶段,但总体亮度变化情况乐观(黄线为预测亮度变化情况,十字为观测数据点)数据来源:COBS
目前SWAN彗星没有解体“熄火”的迹象,但是它的轨道是一条双曲线轨道,这意味着它很可能是首次进入内太阳系。从未接受过烈日考验的SWAN彗星下一步的发展情况如何还不可知。
接下来,彗星还将进一步靠近地球和太阳,亮度还会继续上升。SWAN彗星会先于太阳升起于东方至东北方,天文晨光始(天刚刚开始亮)之前,彗星可以达到4-6度的地平高度,最大亮度预计在3等左右(与猎户座大星云的亮度相当)。在大气通透的地区肉眼勉强可见,最好用双筒望远镜观察。
观测建议:五月中下旬,黎明前、傍晚后的低空。建议使用望远镜观测。避开东北方向高大的遮挡,也尽量在光污染较少和大气通透的地点。
2.看!大“金牙”!
可别想歪,这个大“金牙”指的是金星由于相位变化,呈现出弯弯的“月牙状”。在五月中下旬,金星由于相位变化,“金牙”也会越来越细,快带上你的设备来试着观测一下吧!看看你能观测到多细的“金牙”呢?
观测建议:带上一个望远镜(普通的双筒望远镜也可以观测哦!),选择天气晴朗的傍晚时刻,向西观测。
3.什么!月亮又要偷偷聚会了!
听说这次月亮邀请到了土星、木星、火星、水星、金星分批来做客。其实是迎来我们常说的“行星伴月”现象啦!
“行星伴月”:指的是从地球上观测到行星与月亮位置靠的很近,但不在同一经度上的现象。每个月月球都会依次与五大行星相“伴”。只是太阳实在太亮了,当五大行星或者月球运行到太阳附近的时候,我们就极难观察到它们之间相伴了。
而在新闻报道中我们还会经常听到另一个很像的名词“行星合月”,这又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也来了解一下。
“行星合月”:行星与月亮视赤经相同的时候称为“行星合月”。也就是行星和月亮正好运行到同一经度上,两者距离达到最近。一年中行星合月的现象会发生几十次,除“金星合月”之外,“木星合月”是观赏效果最好的。尽管一年中行星合月的现象会发生多次,但并不是每次都能看到,发生圆月会木星的几率更低,几乎只有1/30。
综上,伴月是一个过程——只要视觉上月球离某星比较近,我们都可以认为这是某星伴月;而“合”是一个天文学概念上的时间点,要求位于同一赤经上。从地球上观看,有时月亮甚至会将行星遮挡住,这便是“月掩行星”了。
本月中下旬将出现两次行星伴月现象,一次水金极近现象,一起来看看吧!
观测建议:
5.13-5.15“土木火伴月”,黎明出现在东南低空,可肉眼观测。
5.22“水金极近”,傍晚出现在西方低空。二者视距离只有1°,也就是一个手指头的距离。亮度较低,肉眼观测难度较大。
5.24“水金伴月”,傍晚出现在西方低空。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防控疫情宣传报道组稿件
课程指导教师:张欣悦
图文设计:程磊,张振峰,陈泽娅
审核:吴刚
总编:孙玉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