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五彩青春,探科学之谜——初一年级开展《火星之旅——从天问一号说起》讲座

发布时间:2024-03-22 | 来源:科学技术与创新教育中心 | 浏览次数:21142

2024年3月18日,北京市第二十中学有幸邀请清华大学董景新教授,为初一年级的同学们带来一场名为《火星之旅——从天问一号说起》的讲座,初一年级全体学生及班主任老师参加了这次讲座,讲座由李黎明主任主持。

董景新教授由屈原的诗《天问》引入,详细介绍了火星探测的历史。从肉眼观测到1962年人类第一次尝试将深空探测器送到火星表面,其间虽历经许多失败和挫折,但人们始终坚持不懈,不畏艰难地探索着未知的领域。

而后董景新教授介绍了天问一号的情况。尽管困难重重,探索艰难,但人类始终从未放弃,努力探究着火星的奥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相信总有一天,人类会揭开火星的面纱,看到它的真实面貌。

这次讲座使学生们深深感受到了科学探索的艰辛和伟大。同学们立志要像研究天问一号的科学家们一样,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去发现更大的奇迹!

 

学生感想:

星际梦想——火星探索的未来

学校的讲座让我对人类的星际未来充满了期待,同时也对火星是否适合人类居住产生了深入的思考。

火星,这个红色星球,自古以来就吸引着人类的目光。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逐渐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从美国的“好奇号”到中国的“天问一号”,无人探测器已经在火星表面留下了足迹,向我们传回了珍贵的数据和图像。这些信息不仅增进了我们对火星地质、气候的了解,更为未来的载人探索奠定了基础。

然而,火星环境恶劣,与地球相比有极大的差异。它地表温度低,大气稀薄,缺乏液态水,还有强烈的辐射和不稳定的地形。这些条件都为人类在火星上生存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但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正努力克服这些难题,比如研发更高效的生命维持系统、建立可持续的供氧和食物生产模式,甚至探讨利用火星的地下水冰资源。

听完这场讲座,我更加相信,火星探索不仅是科技发展的产物,更是人类不断探索和梦想的象征。虽然目前还有许多技术和实际问题需要解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难题终将被克服。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火星真的会成为人类的新家园。

——初一(2)班 郑玺阳

 

今天的讲座令我学习了解了许多有用的知识。首先是火星对我们的诱惑。火星的南极有冰盖,冰盖下有液态湖;可能有火星人;马斯克还希望“移民”火星。其次是火星探测的历史。起初,人类只能用肉眼观测火星;1600年,人们发明了望运镜;1962年,苏联发射了“火星1号”拉开了近距离探测火星的序幕。2020年,“天问一号”成功发射;人们对火星乃至宇宙的探索如同滔滔江水般永不停息,这是人类智慧的象征,也是人们面对困难仍坚持不懈的体现。

——初一(4)班  郑厚泽

 

自古以来,人类对浩渺星空的探索从未停止。在众多星球中,火星因其与地球的相似性,成为了人类星际探索的重要目标。从无人探测器到载人飞船,从初步探测到深入研究,人类对火星的探索充满了挑战与机遇。

火星探索的探索在20世纪初就已经展开。1962年,美国成功发射了“水手2号”探测器,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成功飞抵火星的探测器。它传回了第一张火星的近距离照片,揭开了火星神秘面纱的一角。随后,苏联、欧洲、日本等国家也相继发射了火星探测器,不断加深对火星的了解。

除了直接的火星探索,人类还在设想建立火星基地,为未来的火星殖民做准备。火星基地的建设需要解决许多技术难题,如:如何在火星上长期生存、如何获取能源和食物等。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火星的了解加深,这些难题正逐步得到解决。

火星探索是人类星际梦想的体现,也是人类勇气的象征。在追求科技进步的道路上,我们应该珍惜每一次探索的机会,不断拓展人类的视野与认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星际探索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实现人类的梦想与追求。

———初一(5)班 肖祎航

 


撰稿:初一(1)班  孙楚涵

编辑:程磊,邢小晨

审核:吴刚,檀玉婷

总编:孙玉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