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二十中学高中部“机器人工程”选修课开课啦
2020年3月12日下午,阴雨绵绵,同学们满怀憧憬,北京市第二十中学高中部选修课人工智能系列课程之“机器人工程”在综合楼四层计算机教室如期展开。
选修课开始之前,李天剑教授和同学们聊了聊自己和二十中的不解之缘。由自己的孩子,15级毕业生的经历,推及到在座的每一个同学,日后职业发展的确立,呼吁同学们要在将个人爱好,诸如机器人之类,与职业紧密结合的道路上实现人生价值。
机器人工程,又称机器人学基础,带领同学们捡起步入机器人世界的敲门砖。李教授首先邀请同学们谈了谈自己对机器人的认识,有人说,机器人可能是一些仿生的装置;有人说,像机械臂这些具有人的功能的装置也应该被称作机器人;还有人说,之前战胜人类的AlphaGo是机器人。机器人的定义是宽泛的。李教授紧接着抛出了一个问题,自动驾驶算不算机器人?有的道路允许无人驾驶汽车行驶,这其中没有人的参与,但其实自动驾驶的车做的是人的工作,应该算作机器人。总结一下,机器人就是通过传感器感知环境的机械电子智能装置。
如果让你动手做一个机器人,你会怎么做呢?例如,现在需要一个机器人从后门进来,到讲台抓起教具,从前面出去。假如是人来完成,就“抓”这一动作来说,需要用到肌肉、关节、手臂,神经系统也需参与其中;在整个过程中,人也需要视觉来避开障碍物。同学们针对老师的问题,畅所欲言,卞士宁提议在教室内铺设轨道,卢中正说可以通过方向轮和驱动轮进行控制,郭子暄想到可以通过导航系统人为操纵防止碰到障碍物。
随同学们的发言,李教授也频频点头以示肯定,但也提到在教室内铺设轨道的局限性,同时打开了新思路,既然不能铺设轨道,破坏了教室原有的陈设,那就可以通过“黑线”,以不同的黑白反光率指引机器人前进。机器人也可通过“视觉”认识电脑桌子,例如人脸识别系统可以通过“照片训练”认识每位同学。临近下课,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德国库卡公司机器人的视频作为例子,郭子暄就库卡还向老师加以讨教。
第二节课伊始,老师具体阐释了机器人是如何做到拥有“视觉”的,5G时代,万物互联,机器人通过实验室的物联网建立地图。其实这和人类的行为很相似,比如我想去天安门,有两种途径,一是有人领着,二是有张地图,也就是定位导航。机器人操作系统既无眼睛,更无视觉,却可以有定位导航,这在我们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事,但细想以地球生命亿年的长度对比机器人短暂几十年的发展,不能不令人称奇。雷达,电磁波,是机器的眼睛。想象在晴朗的高空,肉眼至多可见30公里,却通过雷达可以有400公里的“超视距”。雷达,正像是盲人敲2辨寻方向一样,指引着机器人。
进入工业4.0时代,工业需要机器人,这是为什么其如此重要之原因,机器人也渗透到了交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计两节课,李教授以丰富的实例,生动的讲解,多元的形式,活泼的氛围为我们带来一节启蒙课,相信同学们会带着本节课的收获,继续向将职业与爱好结合的路上奋勇前进。
图文:杨之凡
编辑:程磊,张振峰
审核:吴刚
总编:孙玉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