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魅力——记我校学生参加北京理工大学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公众开放日活动

发布时间:2018-06-12 | 来源:教科室 | 浏览次数:406899

2018年6月9日上午,高一年级9班和10班的全体同学们参加了北京理工大学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公众开放日活动。

同学们有序的在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的报告厅坐好,主持人老师简单介绍嘉宾后,邀请机电学院王书记致开幕词,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开放原则——开放、流动、联合、竞争,深深吸引着我们。

接着,开始了第一项活动科普讲座——一起惊天大爆炸背后的秘密。大家以热烈掌声欢迎钱新明教授讲座,他给我们介绍了2015年8月12日天津塘沽危化品库发生爆炸的惨剧,这场灾难造成173人遇难,其中99位是伟大无私的消防战士,损失1万多辆汽车,304幢建筑物……

现场到底是什么东西爆炸了呢?专家们在爆炸5平方公里范围内搜索了1千多个摄像头找出两个有价值的录像,发现了72种4840.42吨的危险化学品,并将它们分类。通过实验,排除可疑化学品糖醇,制作3D模拟图,调查询问幸存者,提取包装桶残骸点位等。将爆炸化学品锁定为引燃温度为180℃的硝化棉,教授为我们分析了它的物理化学性质,当时的专家团队做了燃烧实验,发现实验现象基本与现场相符。最终确定是干燥高温天气致劣质硝化棉引燃爆炸。最后钱教授警示我们遇到爆炸要远离,并堵住口鼻和耳朵保护内脏,现场的同学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感谢钱教授的精彩讲座。

随后我们跟随志愿者来到了一幢明亮的教学楼内,楼内有一个明显的中关村国防科技园的牌子。同学们都怀着激动和期待上到二层,由一个志愿者姐姐引导我们进入校史馆,而她则担任了讲解员的工作。

一进门,就看见脚下的沙盘模型,是中关村本校、良乡、西山、秦皇岛、珠海分校的建筑模型。第一个展厅“延安诞生,丰碑永存”,北京理工大学最初在1940年名为延安自然科学院,展柜里放置着校领导与党中央领导的信件、劳动工具等老物件,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对第一个理工科大学的期盼。

之后我们来到了“迁址北京,蓄势拓新”,学校于1952年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之后学校仅用6年,便快速建成了第一批兵工专业体系;1959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学校;在优秀毕业生中,涌现出大量科技专家,高级将领等;研制出了固体燃料二级探空火箭和第一枚反坦克导弹……金碧辉煌的雕像墙上赫然刻着“中国梦北理情”几个大字,饱含了北理人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怀。

怀着对前辈们的无限敬爱与慨叹,我们来到了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展示厅参观体验,亲眼看到了我国现在的一些先进技术和成就。

之后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我们下到地下实验室,观看爆炸科学科普实验演示:关于材料闪点密度和反应时间的实验。一名博士生给我们介绍他的实验必用器材“高速”,老师们也都热情万分,亲切的和我们攀谈。

最后我们观看了粉尘爆炸的实验,只看到在一个圆筒内一道强光,便听到了“嘭”的一声响,全体同学为之赞叹鼓掌,并向实验人员询问疑惑。

在实验楼门口,我们师生和大学的老师们合影留念,在这样一个阴雨天,我的心情却因为有所收获而晴朗,走进大学实验室这个活动,开阔了我们的眼界,增长了课外知识,我们真心地喜爱并会将此次活动铭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