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二十中学第十四批“翱翔计划”过渡性课程圆满结束
2021年7月15日—7月17日,在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翱翔计划”办公室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北京市东直门中学、北京景山学校、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北京市第二十中学开展了2021 年“翱翔计划”过渡性课程,为培养基地第十四批翱翔学员开设过渡性课程并进行培训。
课程由5个主题构成,分别由各高校组织的讲师进行讲解。
7月15日上午,是由清华大学的顾晨教授讲授的“物理实验的趣味性和科学性”,课程中有大量的物理实验,分为4个方面:口罩的工作原理——静电作用,宇宙射线的观测,磁悬浮类别与应用,声波的特性。每个方面都有实验,下课后学员也可以自己上台尝试。
上图中实验器械为一个电容器,通电后内部金属小球会由于静电作用而上下跳动,展现静电对轻小物体的作用。图中展示的是宇宙射线的观测装置,利用乙醇受宇宙射线影响而显示出射线轨迹,不同的射线由于自身速度、强度、受外界干扰程度不同,显示出的轨迹也有所区别,在一旁放置放射性物质可以增加射线密度,便于更好地观测。
之后的实验有关磁悬浮,展示了超导磁悬浮和另一种利用电生磁悬浮的装置。其中超导磁悬浮利用超导体的完全抗磁性,可以在较大范围内稳定悬浮,利用线圈产生磁场对其加速,目前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超导体需要的温度低,长时间维持不易,需要常温超导的开发。
另一个实验装置由下方铝板和上方悬浮装置组成,悬浮装置载有4个线圈,通过电流后可在下方铝板中产生涡流,形成磁场,与悬浮装置中的永磁体相排斥,实现悬浮,这样一个20千克的装置可以再承载20千克的物体。
最后的实验是声波相关的,图中展示的是超声波实现轻质物体的悬浮。
同天下午是由北京化工大学李晖教授讲的“神奇的水”,在多个方面讲述了水一些特殊的性质,包括水反常膨胀、过冷水、超临界态、表面张力。
7月16日上午,是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于健老师讲授的“如何查阅科技文献和撰写科技论文”,课程中讲述了为何要撰写论文、论文的作用、科技文献在论文中的重要作用、如何查找文献、如何撰写论文。
本天下午是北京交通大学的梁大云教授讲解的“几何机器人”,课程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老师介绍一些关于机器人的种类和应用,第二部分由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滚动不倒翁机器人”。
联合国对于机器人的标准定义是一种可编程和多功能的操作机,或是为了执行不同的任务而具有可用电脑改变和可编程动作的专门系统。机器人主要由机械结构、指挥机器人的主控以及各种不同功能的传感器三大部分组成。此次课程主要讲解了三种类型的机器人,分别是轮式机器人、履带式机器人和几何机器人。
之后为学生动手实践的部分,老师发放了拼插器材,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搭建机器人,实现移动、倒地后站起的功能。
7月17日课程仅上午半天,由天坛风筝协会的赵铁民老师讲授,主题为“学员实践——动手做一件天坛风筝”。 赵铁民老师在课上介绍:风筝较为流行的,有沙燕风筝、南通风筝、龙头风筝、凤凰风筝四类。除此之外,还有串式风筝、立体风筝、动态风筝、硬板类风筝、软板类风筝等很多种。
之后是学生的动手实践部分,给风筝上色、栓线、放飞,老师给出参考,学生自己创作。
截至2021年7月17日中午,第十四批“翱翔计划”过渡性课程全部完成,学生们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与讲师互动,收获了许多不曾听到的知识,提升了自身的能力和综合素养,本次活动圆满结束。
编辑:程磊,张振峰
审核:吴刚
总编:孙玉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