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天文社团学生积极参与“深空探测与地球科学”考察活动,展现科技教育成果

发布时间:2025-05-21 | 来源:科学技术与创新教育中心 | 浏览次数:2239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初中天文社团的学生于5月17日至18日参加了由中国科学中心组织、北京青少年科学基金会支持的“深空探测与地球科学”科学考察活动。此次活动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探索宇宙奥秘的机会,也展示了我校在科技教育领域的持续投入和对培养未来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视。本次活动有两大亮点:1.多元科学场景——漫步科学中轴线,感受微缩景观的精妙;沉浸球形影院,体验身临其境的震撼;动手完成天眼拼插,触摸宇宙探索的脉搏;探秘航天博物馆与气象站,解锁科学世界的奥秘。2.活动行程紧凑、内容饱满,特别是将教师与学生研学内容的差异化设计。

此次为期两天的科学考察活动中,学生们参观了多个展示科技力量的重要场所,并参与了一系列互动体验项目,包括:“科技中轴”、“科学再发现”主题展览、科幻教育空间以及球幕电影《极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生们还亲手搭建了FAST(五百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模型,深入学习了关于天文学和深空探测的知识。专家分享环节更是邀请到了领域内的顶尖学者,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胡腾带来的《不是女神的月亮 – 揭秘月球》,以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助理研究员郑翔宇博士的《芯片—微观世界的宏大工程》等精彩讲座,极大地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

第一天的行程安排还包括参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物馆和微纳实验室,在那里,学生们近距离接触到了前沿科技成果,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魅力。第二天,学生们前往北京市气象探测中心,了解高空气象探测技术的实际应用,并聆听了由北京观象台地面与高空观测研究员李晋带来的《高空气象探测—实时“扫描”风云变幻》的专业分享。

我校一直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通过组织参加此类科学考察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未知世界,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从初中到高中,学校根据每个学段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活动,确保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参与到科技创新的学习中来。特别是对于天文社团的学生而言,多次参与类似活动无疑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广阔的平台。

此次“深空探测与地球科学”科学考察活动的积极参与,再次证明了我校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为学生们提供更多实践学习的机会,共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拔尖人才。

 

学生收获:

初二4班 何一帆:在5月17日上午,亲手搭建“天眼模型”让我感受到科学仪器的精密与人类智慧的伟大。下午北航博物馆中陈列的飞机与航天器,诉说着人类征服蓝天的壮举;微纳实验室里,精密仪器让我对现代科技的应用有了直观认识,也让我知道解决精密仪器国产问题的重要性。第二天的气象探测中心的雷达制作活动最令我难忘。通过观察各类探测设备,我意识到气象科学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亲手组装雷达让我体会到科研工作者的严谨与耐心,也学会了用科学眼光解读风云变幻。这次为期两日的科考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科学与实践的无限魅力。这次活动不仅让我收获了知识,更教会我团队协作与独立思考的重要性。科学与技术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触手可及的实践与探索,这正是口号“学技术,爱科学”所要传达的精神。

 

初二12班 陆俊宇:这次实践活动让我感受到了中国科技水平的强大,科技改变生活,自始至终都是为了给我们带来幸福的生活。并且让我更加喜欢科学,喜欢航空航天。感受到了大学校园的环境,让我更加向往着大学生活,激励了我的学习动力,希望以后能为国家作出贡献。

 

初一5班 彭奕之:这次活动令我印象深刻。在中国地质大学,我看到了很多奇形怪异的石头,还领略到了国之重器FAST天眼的建造之难、精度之精和能力之强,并制作了天眼模型;在航空航天大学,我看见了歼-8的实机,还看见了很多世界上的飞机和航天器,和价值上千万的光刻机等重要设备,并制作了可以使用的电报机;在气象探测中心,我看见了很多气象探测设备,和气象人不畏艰险的精神,并制作了一个气象雷达的小模型。这次活动不仅让我了解了很多科学知识和国之重器,还加强了我的动手能力。

 

初二4班 徐梓翔:通过这次深空探测与地球科学主题研学活动,我深刻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和力量。在制作天眼模型和气象雷达模型的过程中,我不仅学习到了相关的科学知识,还体会到了动手实践的乐趣。这些模型让我对深空探测和气象预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科学探索的热情。

 


编辑:程磊,邢小晨

审核:吴刚,檀玉婷

总编:孙玉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