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余立新教授走进北京市第二十中学开展科普讲座

发布时间:2023-05-18 | 来源:初二年级 | 浏览次数:14371

2023年5月17日中午,清华大学余立新教授走进北京市第二十中学,为初二年级的同学们带来一场科学的饕餮盛宴。余立新教授主要从事清华大学化工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是研究PBS方面的专家。作为清华大学老科协科普演讲团的主要成员,余教授为初二年级的莘莘学子们带来了题目为《能被自然界中微生物“吃掉“的塑料》的科普讲座,余立新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生活中的物品及生活实例为同学们详细讲述了可降解塑料的前世今生。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科学技术与创新教育中心李黎明主任主持了这次科普讲座。李主任介绍了塑料对于环境污染造成的伤害是不可修复的,发明和生产可降解塑料的人类社会的需要。

初二年级1-7班在北楼五层主会场聆听了余立新教授的现场科普报告,其他班级通过直播的形式参与。

余立新教授先从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地膜讲起,从地膜的好处,地膜的优点讲到地膜的缺点。由于地膜成本高,回收难度大给地膜的扩大使用造成了一些困难。而且若不回收残存的地膜会破坏土壤,影响农作物生长。于是研发可降解地膜变得非常急迫。余立新教授还带了一些最新研发的可降解的地膜,让同学们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让同学们更加真实的接触到可降解塑料。

余立新教授从可降解塑料的主要成分是醇类谈起,向同学们讲述了主要的醇类物质,特别是生活中的醇类物质,比如厨房调料,酒,化妆品中的甘油等,从生活实际出发,从随处可见的日用品入手,浅显易懂的讲述了科学的本质,传递了科学的智慧和方法。同学们听得聚精会神,津津有味。感兴趣的同学还在互动环节提出了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和余教授进行了互动,科普讲座的气氛非常热烈。

余立新教授讲到,我们作为中学生要学好物理,数学,化学,生物等科目。中学生要敢想敢做,除了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还要关心科学,热爱科学,积极进行再发明创造,为人类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最后初二年级组长连强老师做总结发言。连老师说:我们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少年强则国强。我们二十中的学子要心中有国家,胸怀天下。努力学子,争做中国脊梁。

科普报告结束后余立新教授和初二年级的学生代表合影留念。就像PBS的结构一样,小手拉小球,科学把我们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会后余立新教授为初二年级的几位科学爱好者亲笔题词,鼓励他们好好学习,为祖国为人类创造更多宝贵的有价值的科研产品,并和他们合影留念。我们二十中学子将不辜负余立新教授的期望,勤奋学习,牢记使命,扬五彩青春,做中国脊梁。

本次科普报告会反响非常好,以下是同学们的感想:

今天的讲座让我们受益匪浅,老师讲解的十分有趣,利用各种样品、模型展示了什么为什么有的塑料能降解,有的塑料不能降解,降解的原理和过程是什么。在老师的PPT中,有清晰的图示让我们了解了各种化学物质的结构。老师的话激励了我们在未来发扬创新精神,刻苦钻研,为研究出造福人类的科技产品而努力学习。非常感谢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我们带来讲座。

——初二1班 袁惜语

在今天的讲座中,清华大学的余教授为我们讲解了可降解塑料结构及组成。以地膜为例子,我们得知了各种塑料都会对我们生活产生影响,而可降解塑料可以被微生物分解。通过讲座,我们了解到,通过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已经为生物讲解塑料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感谢余教授为我们带来的讲座。

——初二2班 李佳昊

有幸听了清华大学余教授的讲座,让我们收获颇丰。通过余教授的讲座我们了解了地膜等先进技术的微生物相关知识,这其中包含的原理让我们对化学和生物有了更新的兴趣。在最后余教授鼓励我们对化学和生物有更多的追求,可以更深一步的对化工专业进行深度探索。感谢学校给予我们这次宝贵的机会。

——初二3班 李昊阳

听完今天的科普讲座,我领略到了科学世界的无穷乐趣,丰富了我的科学知识。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要进一步的领略和感受科学的魅力,提升自身科学素质的同时,也能力所能及地向身边人进行“科普”,用科学精神照亮未来之路。         

——初二4班 商楚淇

今天有幸听了清华大学余教授的讲座,收获颇丰。教授利用各种模型与实物解释了塑料为什么十分稳定难以降解,从化学的角度以一种形象的方式学习了可降解塑料的原理。通过这次学习让我们更加热爱了生物与化学,提高了学习兴趣,促使我们主动探索生物与化学知识。同时,更加激励我们坚持保护环境,明白环境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关系,更加热爱我们生活的家园。让我们为人类的家园做出贡献,为人类的生存付出努力。

——初二5班 孙博宁

5月17日中午我们前往北楼五层听了清华大学老教授余老师的讲座。余老师从地膜切入讲解了其结构,其分解原理及对我们化学学习的期盼。

这其中地膜即聚丁二酸丁二醇脂( PBS )被杂色曲霍分解的过程,让我由记得。其中丁二酸主要由氧碳氢等化学原素构成而丁二醇则与我们生活中酒精的构成较为相似。余老师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丁二酸做为一个爪子则丁二醇则是一个小球,爪子与球相互抓住,便组成了塑料。两个物质相互抓住也体现其名字中这个"聚”字。

回归主题,老师说完其构成后,开始解释其如何被微生物吃掉。因地膜其中有 PBS 这种物质深受杂色曲霉喜爱,所以将地膜粉碎后,曲霉可以进行分解。

余老师这次讲座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其幽默的语言更加吸引了我,让我们在余老师寄语下努力学习,在今后生活中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初二6班 于庭浩

今天清华大学余教授在科普讲座中为我们讲解了有关PBS可降解塑料的原理及其运用。期间他配合各种道具用幽默风趣且浅显易懂的语言教课另我们受益匪浅。最后余教授用自己朋友的亲身经历鼓励我们为祖国和社会做贡献。我发誓以后会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初二7班 张毓恒

今天中午,我们迎来了清华大学的教授带来的科普演讲。教授独特的河南口音和沉稳的演讲节奏吸引着我们的目光,他以地膜作为引入,为我们拓展了许多生物化学知识,为我们细致地讲解了生物降解塑料的形成和分解方式,使我们受益匪浅。

——初二8班 梁语荃

在本次讲座中,清华大学余教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以及引人入胜、通俗易懂的事例,为我们详细讲解了微生物分解塑料的过程。由塑料废弃物带来的环境问题被称为“白色污染”,对人类和动物的生存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而PSB是一种可以被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如细菌)降解掉的塑料,即生物降解塑料。通过讲座,我们了解到,经过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生物降解塑料废弃物已经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价值,促使塑料废弃物变废为宝,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谢谢余教授为我们带来的讲座。

——初二9班 闫婧宸

今天清华大学余教授为我们带来了关于可降解塑料的科普讲座。让我们了解了传统塑料对环境的危害。了解了可降解塑料的结构及组成。余教授从生活实际出发,从田间地头的地膜讲起,从随处可见的日用品入手,浅显易懂的讲述了科学的本质,传递了科学的智慧和方法。                                           

——初二10班 管玥竹 田子萌

很荣幸得到聆听余教授这次科普讲座的机会,余教授在这次关于PBS可降解塑料的讲解中,通过浅显易懂并趣味横生的语言,配合各种道具,让我们基本了解了这其中包含的化学和生物知识。余教授还讲述了自己朋友的亲身经历,并鼓励我们对化学和生物有更多的追求。这次讲解使我增加了对这两门学科的兴趣,也激励我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努力奋进,未来报效祖国。

——初二11班 崔澍煜

今天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余教授的科普报告,学到了很多知识。通过余教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科普讲解,我们了解到了生活中使用的可降解塑料袋,可降解地膜等是怎么形成,怎么生产,怎么制造,怎么进入人们的生活,怎么为治理环境起了重大的作用,真是收获太多了。

——初二12班 关松卓

今天清华大学老科协余教授的讲座,让我了解到了醇类酯类等物质的构成以及微生物的行为,进而使我了解利用细菌分解地膜背后的原理,此次讲座将我学习到的生物,化学知识和实际结合,更好地学习生物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使我受益匪浅。

——初二13班 于梓方

余老师的讲座虽然内容很高深,但是通过老师的讲解、模型的辅助、具体事例的介绍,让我基本理解了为什么生物降解塑料可以被微生物“吃掉”。这其中包含的生物原理、化学知识神奇有趣,让我有更大动力学习了。余教授激发了我在之后的学习道路上以求知创新为核心,继续努力奋进。感谢余教授为我们带来的精彩讲座。

——初二14班 陈奕冰

 


编辑:程磊,邢小晨

审核:吴刚,杨柳依

总编:孙玉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