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组织高一学生参加“诺贝尔奖获得者报告”活动
北京的深秋,阳光明媚,10月24日早上,李黎明主任和沈萍老师带领高一年级42名同学参加了第十五届“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诺奖科学家报告会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报告”活动。
丹•谢赫特曼出生于1941年,他是以色列理工学院材料科学系教授,美国能源部埃姆斯实验室合伙人,爱荷华州立大学材料科学系教授。1981-1983年,他在约翰普霍金斯大学工作,研究了与国家统计局的合作项目——快速凝固铝过渡金属合金。在研究期间,他发现了二十面体物相,这一发现开辟了准晶体的新领域。他于2011年因发现准晶体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也使他成为以色列6位化学诺贝尔获得者之一。
丹•谢赫特曼在八岁的时候得到了一个放大镜,他开始对身边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后来又获得了一台显微镜,真正开启了他的科学探究之旅。
如何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丹•谢赫特曼认为他科学家应该具备几方面的素质。从小就应该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就像他小时候得到一个放大镜一样,对科学产生兴趣,从而进行不断的研究。他也在以色列有一个幼儿园的科学培养项目,从小就带领孩子们研究科学从身边发现问题,培养创造力。
接着从老师、家长两个方面对于孩子的培养问题上给出了建议。他认为,一个好的老师首先要是一个很好的导师,带领学生们敢于质疑,有钻研的精神,并且不断地给予学生鼓励。而家长应该在孩子小的时候培养他的对科学的兴趣,多看一些科普书籍,科学纪录片等,家长们可以通过和孩子交流科学来指引他们学习科学,告诉他们科学的重要并鼓励他们能够做的很好。
对于学生自己来说,做好任何一件事都是不容易的,要研究科学,就不能顺从于别人,要勤奋,要有质疑和钻研的精神。他还举了例子,曾有科学家并不赞同他的想法,说他说的东西本就不存在,而他坚持研究,他说,不要害怕错误,往往失败就是成功的开始,他说,在探究科学的路上,我们摔倒,就又站起来,再摔倒,再站起来,一次又一次的重复,最后我们就能够跑。这就是科学研究的意义,永远不要对失败产生恐惧。
我校学生在报告会上
高一八班李泊宽同学向丹•谢赫特曼教授请教
参加活动的师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