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二十中学初一年级聆听清华大学科普演讲团杨汝荣研究员科普讲座
2023年3月14日中午,北京市第二十中学教科室邀请清华大学老科协科普演讲团为初一年级学生作了一次精彩纷呈的科普讲座。本次讲座由教科室李黎明主任主持,来自科学院的杨汝荣研究员主讲,初一年级组长刘巍老师,李文思老师以及初一全体学生、班主任聆听了本次讲座。
本次讲座主题是“植物的生存智慧”。一开场,杨老师就抛出了许多问题,一下子激发了同学们的好奇心,想要一探究竟。在杨老师接下来的讲述中,同学们认识了许多神奇的植物:会七十二变的植物印度天南星,会拳击的丹波花柱草,裹着棉被的珍奇植物塔黄……在630多种“食肉”植物中,大家最感兴趣的还是“猪笼草″,杨老师告诉大家更专业更准确的名称叫“捕虫囊”或“捕虫笼”。
接着,杨老师为大家详细讲解了植物“食肉”的方法和过程。小到昆虫,大到老鼠、青蛙,它们由“食肉”植物的蜜腺结缘,成为食物链中的一环,同学们也由一知半解,到恍然大悟,感慨大自然的神奇。在杨老师的讲述中,同学们还认识了一种“捕虫树”,它没有消化液,捕捉到虫子后,寄居在捕虫树内的刺蝽会帮助它吃掉虫子,捕虫树可以通过刺蝽的排泄物的营养而生存,但插足于其中的花叶蛛,则充当了欺骗者的角色,靠捕食被粘住的昆虫和刺蝽获利,却厚颜无耻地不对捕虫树做出应有的回馈。同学们不禁感慨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了解了有趣而繁多的植物后,杨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植物如果适应不了环境,那结果又是如何?″让同学们陷入了沉思,然后在互动交流中各抒己见。杨老师也解答了同学们的疑惑,原来植物在相似的环境胁迫下,也会同时进化。而这种“趋同进化”可以理解为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能够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通过本次讲座,同学进一步了解了很多关于植物的生存智慧的有趣知识。杨老师告诉同学们这样一句话“把好奇心变成你的行动,你就是科学家!”当然,同学们的好奇心不只停留在植物本身,联系前期的“生命之歌”探究活动,也重新思考保护植物、动物、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意义,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不可能一蹴而就,仍然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必须锲而不舍,驰而不息!那么,我们作为中学生,更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维护校园生态环境做起,爱护一草一木,营造绿色健康的校园氛围。
学生感受:
清华大学科普讲师团杨教授带来的讲座中最令我感兴趣的是植物的捕虫方式,它们有的通过空蜜腺捕虫,有的通过粘液粘虫,还有的想办法把虫困住,老师讲述的过程非常生动,让我对生物更加了解,更感兴趣,更想去探究。印象深刻的是一些植物为了生存而适应高寒环境,如果连植物都能适应环境,有时身处逆境中的我们为什么不能适应呢?
杨教授还向我们介绍了食肉植物在捕食一些小动物和昆虫来补充营养的同时,也能让昆虫帮忙授粉或与其合作共生,如果没有它们,食肉植物可能无法捕食、甚至无法繁殖,所以动植物都要合作共生,那我们人类不也一样吗?
这次讲座,给了我很多启发,不仅是生物方面的,也有为人处世的道理。
——初一6班 展一方
杨教授的科普讲座让我了解了一些地区独特的植物和这些植物自己独有的生存方式。我们作为人类,不应该破坏它们生存环境,更不能破坏生态环境。杨教授的讲座令人感兴趣,也让我明白了要保持兴趣心。
——初一6班 张润兴
通过讲座我们了解到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其中让我印想最深刻的是:“只要你对科学 一直保持兴趣,你就是科学家。”这件事激励着我,让我依旧对科学保持探索精神。
——初一6班 杨天宇
我有幸听了杨教授的“生物的生存智慧”讲座,了解了植物是如何捕食生物的。让我不禁感受到植物的机智,在最后,杨老师告诉我们"你们要发挥想象力,世界属于你们青少年”,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初一6班 张鑫凯
同过科普讲座,我认识到植物界也是有“智慧”生命的。它们通过自身的特长来捕食动物,植物在生物界中也是有一席之地的,与人类一样。人类在面对绝境时也可以改变未来。
——初一6班 张明晖
撰稿:初一6班陈梓瑄
编辑:程磊,邢小晨
审核:吴刚,杨柳依
总编:孙玉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