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英才计划、后备人才计划学员参加“科学与中国—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科普活动

发布时间:2024-07-31 | 来源:科学技术与创新教育中心 | 浏览次数:55498

与院士面对面,科学之光照亮科学梦想

7月20日,北京市第二十中学科技创新后英才计划、后备人才计划24级学员和部分高一优秀学生一行共17人在科学技术与创新教育中心李黎明主任和贺正东老师带领下参加了由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的“科学与中国——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一周年科普活动。

在中国科学院学术会堂,同学们聆听了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德仁教授的《论天地互联的智能遥感卫星与应用——从珞珈卫星到东方慧眼星座》科普报告。薛其坤院士则围绕高温超导讲述了该科学领域的发展史和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教授围绕《中国航天与航天精神》作了报告。

院士们的报告视野开阔、深入浅出,充满思考和启发,引发阵阵掌声。交流互动环节更是气氛热烈,院士们一一解答了同学们的问题,并勉励同学们要始终秉持好奇心和探索欲,深入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思维,立志成为拔尖创新人才,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科学与中国——千名院士 千场科普”是一个科普大餐,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与科学家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接触的机会,同学们通过和院士专家面对面地交流,感受科学家的智慧,了解院士专家们的人生经历和为人治学,既能点燃同学们的科学梦想,也激发了同学们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在同学们心中播下了科学探索的种子。


部分学生活动感言节选

航天工程和超导技术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十分看重的创新科学技术,是目前国际科技创新竞争的主要领域。通过今天科普报告会的讲座活动,我对这些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李德仁院士从超导技术的发展历史、应用条件、应用困难等问题,向我们全方面地介绍了有关超导技术的内容,并且在核心部分中,向我们介绍了全新的并且正在突破的高温超导,打破了我们以往的低温超导的认识。通过有关高温超导的科普内容,我学习到目前量子技术和超导技术是目前十分关键的技术,发展前景广但突破难度大,需要我们当辈青年发挥爱事业、爱社会、爱祖国的精神,努力在这一方面进行突破,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在改方面取得世界性的胜利与领先,完成先辈科学家们留下的问题,继承先辈科学家们的问题,为未来祖国的发展贡献一片力量!

——英才计划学员  高一脊梁1班 潘德嘉

 

我深刻领会到以自力更生、爱国主义等为核心的不同时期但相互继承的五种精神……从载人航天开始的时候选择老一辈科学家做骨干,使得老一辈的经验教训和精神品质在开放的时代中传承下来。现在的年轻科学家依然能为了航天事业放弃自己的利益,这很好的说明航天精神与经验教训传承的重要性。此外,在面对困难时,中国科学没有选择放弃,而是迎难而上,开出一片新天地,这些精神品质都是我们应学习的。总之,这次科普报告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中国的科技得以快速发展,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科学家。                                

——英才计划学员  高一脊梁2班 郭梁淇

 

此次科普报告会,不仅是一场知识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对科学未知的探索,如同攀登高峰,虽充满挑战,却能极大地激发人类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引领我们不断前行。同时,它也警示我们,每一个重大的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都是长期积累与不懈努力的结果,需要科学家们秉持“久久为功”的精神,持之以恒地攻坚克难。这次讲座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强国建设重要讲话精神的决心。中国科学家精神,正是在这种对科学的热爱、对国家的忠诚、对创新的执着中得以传承与发扬。我们相信,在全体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必将在科技强国道路上越走越远,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英才计划学员  高一脊梁1班 金靖宜

 

薛其坤院士有关高温超导的讲座,以言简意赅的方式向我们传授一些有关超导的知识,让我们了解了超导首先具有低温性和完全抗磁性。超导励志是物理学的前沿问题,曾有多人因此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超导的条件也十分苛刻,需要满足极低温的条件。而高温超导的发现,即使科学家在颠覆原有基本设想下,在77K的温度实施高温超导,这极大的降低了超导的成本。我们还了解到了有关半导体计算机和场效应晶体管等超导的应用,这些知识让我印象深刻。最后,第三场报告是从精神方面展开的,让我体会到了做科学研究是不容易的,要十年磨一剑,刻苦,耐心。综上所述本次讲座让我受益匪浅。    

——英才计划学员  高一脊梁2班王俊皓

 

这次的科普报告会让我更明白了科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院士们的报告让我们意识到,科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我们的生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息息相关。比如李德仁院士讲到的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实时监测,能够预警灾害从而保障人们的安全并且能够对灾害所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院士们的报告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的广泛领域,让我看到科学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推动社会的进步,这让我更加坚信,科学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科技的进步,还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次活动也激发了我对科学的无限憧憬和追求。听到院士们讲述他们的科研经历的心得,我深感科学探索的艰辛与不易,但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

——后备人才计划学员  高一脊梁2班 李俏祎

 

习近平总书记在院士大会上指示:“必须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航天卫星和超导技术是当前国家发展重点,具有广阔的前景。李德仁院士、薛其坤院士和戚发轫院士的精彩科普让我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和深入了解。

李德仁院士为我们讲解了天地互联的智能遥感卫星与应用,“天地互联”的智能遥感卫星系统,指一种整合了卫星技术与地面应用的系统,其主要目的是通过高分辨率遥感数据采集和处理,实现对地球表面及其特定区域的全面监测和分析。中国在此领域起步较晚,却在十几年内快速发展,力争做到更快、更准、更好,逐渐超越了发达国家,成为这个行业领域的“领头羊”。这离不开科学家们日复一日的潜心钻研,燃尽生命只为突破一个个难关,探寻变幻莫测的宇宙。

这也印证了戚发轫院士为我们讲授的中国航天精神,他提到“两弹一星”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正是对国家无限的热爱和责任感激励着科学家们隐姓埋名、潜精研思。此外,他还谈到航天工作者们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七十余年中呈现出的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经验和教训,任何技术都是买不来、求不来的,必须要大力开展自主研发。科学未知的探索可以极大地满足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貌似偶然的科学发现都有其必然性,重大科学难题和关键核心技术的解决都需要久久为功,研究仍在继续……

——英才计划学员 高一脊梁1班 王思涵


有一本书上有这样一段话:“当一个民族受到欺辱,处在内忧外患水深火热之中时,一个民族的灾难就是全体人民的灾难,没有哪个家庭和个人能幸免。只有国家强大了,每个家庭的生活才能安居乐业。”戚院士这次的报告也是向我们传递了爱国精神,并且特别强调让我们青少年心里要装着“爱”,这个“爱”是什么,就是爱国家。

“有国才有家”,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我真切感受到院士们对科技工作的严谨与坚持不懈,还有为祖国强大贡献力量的无私奉献精神,我们青少年也要像院士们学习,始终怀着爱国情怀,心系祖国,勤奋钻研,为把祖国变强大而努力学习。

 ——高一脊梁2班 杨乐童

 


编辑:程磊,邢小晨

审核:吴刚,檀玉婷

总编:孙玉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