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助力成长——第三届“问天杯”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课程成果展示活动

发布时间:2024-01-28 | 来源:高中部 | 浏览次数:49927

人工智能,是一个以计算机科学为基础,由计算机、心理学、哲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由于学生们大多初次接触,基础较薄弱,北京市第二十中学的科技老师们推荐学生们使用OpenInnoLab浦育平台去进行人工智能机器的学习,利用好这种专为青少年打造的AI开放式学习平台,能更好地提高青少年对未来智能科技的想象力。

自十一月起,从高二S4到H1班,每一到两个班一周,开展了值周育人活动,于下午两节课时间进行人工智能课程学习,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

在为期一周的学习中,同学们主要学习并应用了该平台的CNN卷积神经网络,一种有表征学习能力的能够按其阶层结构对输入信息进行平移不变分类的基础算法,可将从网络或SCI中搜集的数据集拟合图像或图像分类。针对学习的情况,同学们四人一组进行了答辩,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分别从应用场景和目的、数据集来源、图像拟合和图像分类,模型评估和改进措施等多维度展示教学成果。

经过人工智能不同任课老师的协商,在各班精彩的展示中推选出十组优秀成果。并于1月25日下午,学校组织了第三届“问天杯”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课程成果展示。本次活动由张万祥副校长、陈平主任、周阳玢副主任出席。

来自高二年级各班的同学分别上台展示了成果。同学们选择的方向和主题不同,但都体现了人工智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捷和高效。有的利用人工智能的手段将日常中烧脑的化学流程问题具象化,呈现出最佳的工业流程条件,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的解决难题,将工业生产融入生活;

有的利用网络资源,以“佩戴口罩组”与“未佩戴口罩组”作为数据库,通过程序的分析检测出是否佩戴口罩,既缓解了因为检查居民是否认真佩戴口罩而带来的人工压力,也为营造正常的社会秩序作出了贡献;

还有的同学紧随时代的脚步,针对当下社会生活所需,在观察、统计与思考的基础上,同学们制作出了通过输入理想楼房高度,即可得知地基深度的程序。

研究的难点各自不同,同学们信心十足、毫不犹豫地挑战高难度的任务,发散思维,用有限的资源和条件,构建逻辑清晰的报告。许多同学们在分工合作和实操中发现,虽然这些科学研究看起来很难,但只要努力挑战、不轻言放弃是可以取得一定成果的。校领导也为同学们颁发了荣誉证书以肯定大家的学习成果及态度。

最后,张万祥副校长对此次活动进行了点评。他表示同学们的科技创新成果展板让大家了解到身边的人工智能,并为感兴趣的同学埋下开展人工智能的种子。同学们要从观察周围的日常生活开始,不断锻炼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积极了解AI前沿技术、畅想未来智能世界,激发探索科学的热情。

相信同学们经历过这次活动后,能够将科学创新精神融入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完善自己,争做新时代的中国脊梁。

 


编辑:程磊,邢小晨

审核:吴刚,檀玉婷

总编:孙玉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