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二十中学开展“小米盒子系列课程”的第三次学习
2021年3月3日,北京市第二十中学高一10班的同学们迎来了第三次“小米盒子系列课程”的学习。
雾气氤氲,太阳隐匿在云朵背后收敛了光芒,云雾下的校园如神秘仙境,但同学们通过前两天的学习,心中少了些忐忑不安,多了热切与激动,在体验过第一次编程后,对今天的课堂更是期待值直线攀升。
今天的课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整体普及介绍,为同学们建立起一个对它的基本认知;二是运用编程实际体验人工智能中的人脸识别技术,加深同学们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伴随着主讲老师温和清晰的语调,同学们一起坐在电脑前,正式开启了今天的学习。
与前两次课不同的是,这次老师带来了实物“小米智能居家盒子”。它是由外壳箱子和里面零部件构成。其中的微缩窗帘、灯饰、开关与各种按键皆是生活中缩小的实物,吸引了很多同学的注意力。老师讲解到:“这是一个人工智能盒,它可以执行用户编写的各项指令,在未来的生活中,人们就可以实现万物互联,操控智能家居了。”设想一下,假如你外出工作很晚到家,你就可以在路上远程操控家具进行煮饭、清理、调节温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不是很诱人呢?然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万物互联“。万物互联的基础在于互联网,将人、流程、数据和事物结合起来使网络连接变得更相关更有价值。通俗意义上了来说,就是”遥控“。这将在交通、工业、生活、安防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学习,同学们深刻的了解到了物联网在未来生活中的价值,与科技进步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收益。
“人工智能”这一话题一直是当今社会的热点,同学们都对它有着一定程度的了解,但仅仅只停留在功能层面,并未深入探索过它的实质。而在今天的课程中,老师详细介绍了从人工智能的起源——“人工智能之父”图灵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到如今发展迅速并已应用到了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就是赋予计算机以人的智能,让它拥有为人类决策,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能力。对它的了解,是作为新时代中学生的我们的责任与义务。听讲过程中,同学们兴趣盎然,课堂氛围十分活跃。
在此之中,人脸识别技术的剖析和学习是更让大家心潮澎湃的。主讲老师先向大家系统地介绍了人脸识别系统的主要架构,同学们迅速的对这样一个日常应用但又倍感陌生的程序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大家全神贯注的聆听老师的讲解。在预热结束之后,老师抛出了几个问题,以此检验大家的学习成果,同学们迅速作答。对于不确定的部分,大家还积极的在讨论区里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火热的进行着。紧接着,老师带领大家进入了线上智能实验室深度研究人脸识别系统。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编写自己的程序,快速而又优异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动手实操的过程不仅温习了老师起初讲解的知识框架,又让同学们切身体会了人脸识别系统背后的程序细节,十分充实。
欢声笑语中,今天的课程悄然落幕。这节课内容为同学们深度剖析了“人工智能”这个大家耳熟能详却又缺乏深入理解的话题。这不仅普及了同学们的知识,又同时为部分之后打算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的同学们指明了道路。他们因此可以从现在开始努力,提前为以后的梦想与目标打下知识基础。这让同学们更加期待明天的小米盒子系列课程将为他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
撰稿:高一10班张晏欣、蒋明玄、曾梓萌、徐诗云、谭沁农、杨雅琪
编辑:程磊,张振峰
审核:吴刚
总编:孙玉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