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二十中学第十三届翱翔计划学员结题答辩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1-05-18 | 来源:教科室 | 浏览次数:81108

2021年5月11日,翱翔物理与地球科学领域培养基地北京市第二十中学成功举办第十三批学员基地答辩。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魏红祥研究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成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张伟民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徐建军教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刘相权教授等担任答辩专家。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第二十中学教育集团校长陈恒华参加了答辩会,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正高级教师、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办公室张毅主任及工作团队现场指导答辩会,北京市第二十中学相关指导教师全程参加了答辩会,北京市第二十中学教科室李黎明主任主持答辩会。

陈恒华校长在致开幕辞中指出,作为物理与地球科学领域培养基地,北京市第二十中学一直积极整合大中小学、高进技术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实验室资源和人才,不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模式,助力学生勇攀科学高峰。

张毅主任首先对北京二十中在翱翔物理与地球科学领域中扎实的工作予以高度评价,并鼓励学员们借助这次答辩会与专家老师交流的机会,进一步完善探究作品,圆满完成翱翔培养的全过程,最后也感谢各位高校专家教师在自己工作之余,为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做出的贡献。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研究、实践,二十中培养基地的第十三届学员顺利开展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并取得了较好的的成果。在答辩活动中,学员们成功的展示了自己课题已经完成的工作。例如汪月倩同学的课题《基于深度学习的大型塔架形变识别系统》与张瑞德同学的课题《智能抗震椅》选题关注社会问题,具有实用价值,专家指出课题研究应更加关注成果设计过程中设备的选型和方案的设计优化;宋天牧同学的课题《电子控制方向装置设计与制作》、段鑫杰同学的课题《锂离子液流电池负极浆料的包覆改性》关注基础科学研究,课题设计合理,答辩内容规范,专家指出课题设计前应充分阅读文献,在前人已有研究基础上进行研究;于子航同学的课题《智能花卉浇水器》从生活中的细节问题出发,尝试用已有的技术解决问题,专家建议增加不同植物的湿度调研。

在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团队的指导下,北京市第二十中学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创新人才培养课程基础课程和高端课程。先后开设了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及案例分享、文献查阅及使用方式、高精度传感设备理论介绍、几何机器人结构设计体验、自动化控制模型和原理介绍、仿生机械结构设计等100多门课程。同时,为了提供更多的优质科技教育资源,学校顺势而为,依托大学科研研所、高新技术企业、社区,构建了大学、中学小学一体的“北京二十中学创新人才培养协作体”。协作体模式对于学校科技教育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一个搭建平台、资源共享、汇聚群英、聚集能量的举措。学校陆续与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自动化所等大学和科研院所合作,与上地科技园区、东升科技园区、华为、腾讯、小米等高新技术单位合作,组成资深科学家、专家“科技顾问团”, 在雏鹰建言行动、小创客培育、模拟政协等对学生进行相关领域方向的指导,助力学生体验科学研究过程和树立科学研究精神。

最后评审专家组组长张伟民教授对本次答辩情况进行了总结,他对学员们的表现予以充分肯定,并对同学们提出了几点希望。本次答辩不仅为学员的课题研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督促学员进一步修正和完善课题,也为学员登上北京市青少年翱翔科学论坛做了一次预演。第十四批翱翔学员和准学员也从同学的答辩过程中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拓展了自己课题研究的思路。

今天我们之所以相聚,那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拥有梦想。一个做科学家的梦,做工程师的梦,做教授的梦!正是这样一个个简简单单、美丽的梦想,让我们走到了一起,翱翔计划物理与地球科学领域平台助力我们插上梦想的翅膀扬帆起航,梦想从这里起航,祝愿你们每个人都能梦想成真!

微信图片_20210519141800.jpg


编辑:程磊,张振峰

审核:吴刚

总编:孙玉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