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校携手,美育浸润——我校与徐悲鸿纪念馆“馆校融合实践基地”揭牌

发布时间:2024-10-11 | 来源:艺术中心 | 浏览次数:20803

2024年9月28日下午,北京市第二十中学教育集团师生代表在徐悲鸿纪念馆一层大厅,见证了北京市第二十中学教育集团校长陈恒华和徐悲鸿纪念馆党委书记王红英,共同为“徐悲鸿纪念馆、北京市第二十中学馆校融合实践基地”揭牌的激动时刻。

参加此次活动的师生来自教育集团二十中学小营校区、二十中学新都校区、二十中学附属实验学校、二十中学附属育鹰小学、清河中学、石油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石油大学附属第二实验小学的领导、美术教师及学生代表共30余人。

“馆校融合实践基地”的落地,标志着北京市第二十中学教育集团与徐悲鸿纪念馆在艺术教育领域的合作迈出了新步伐,双方将共同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提升学校艺术教育整体水平、培养更多优秀艺术人才贡献力量。 

image001.jpg

image005.jpg

image003.jpg

“馆校融合实践基地”揭牌仪式,是由徐悲鸿纪念馆、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市第二十中学教育集团联合主办的“向悲鸿先生致敬——刘明才书画作品展开幕式”的环节之一。开幕式结束后,师生们在几位知名画家、教育家的带领下,观摩“刘明才书画作品展”。 

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院长、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徐庆平先生,对我校学生寄予了厚望。徐先生认为审美能力是现代社会所需的重要素质之一,二十中非常注重艺术教育,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他鼓励学生们多走进美术馆、博物馆,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艺术作品;在生活中要多观察、多思考,从生活中发现美进而创造美。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传统造型研究中心原主任袁运生教授在交谈中,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在校的学习时光,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他坚信,通过不懈努力,学生们定能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良好审美能力的优秀人才。

现为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的刘明才老师,曾经在二十中学任教八年,对基础教育及二十中学怀有深厚情感。

此次展览共展出了油画、国画、书法作品百余件,展现了他全面且深厚的艺术功底,以及孜孜不倦的探索。展览现场,刘明才老师为二十中教育集团的同学们讲解作品背后的故事和创作理念,分享了自己从学习油画到深入研究中国传统诗词书画艺术的历程,并与学生们进行了互动交流,回答了学生们在艺术创作、学习等方面的问题。

同学们认真聆听刘老师的讲解,不时地点头称赞。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展览收获良多,也为他们今后的艺术学习指明了方向。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教育集团陈恒华校长表示,此次观展活动是学校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馆校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们走出课堂,走进博物馆大课堂亲身感受艺术氛围,对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image023.jpg

 


编辑:程磊,邢小晨

审核:吴刚,檀玉婷

总编:孙玉柱